说起奔驰GLB,我这两天刚和一个朋友聊起,他刚换了辆老款的GLB,心里还挺不爽新车价格蹭蹭往上涨,尤其是这次二代GLB的升级让我有点复杂感受。毕竟这车卖到4.5万英镑起步,换算成人民币42万,差不多是合资紧凑SUV里偏高端的价位,直接卡到了奥迪Q3、宝马X1的死对头位置。
二代GLB最大的卖点,无疑是这套超级屏幕系统了——10.25英寸仪表盘加上两个14英寸超大触摸屏,配置上完全是奔着科技感爆棚去的。这套内饰灵感源自刚上市的新CLA,对标传统豪车的数字座舱计划做了全面升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新车方向盘物理按键直接承继了电动GLC的方案,操作上应该更直觉一些,而不是老式的触摸你点我划那套。但光屏幕大还不够,第二排腿部和头部空间的升级,特别是大腿支撑加强,意味着这车不是为了炫酷才做的,是真正想抓住那些常带娃或者偶尔一家五口走动的买家。
不过说到空间,我原本以为方正的外观会让进出第三排顺畅些,结果了解到他们这次主要靠第二排座椅可调来辅助第三排进出,这让我觉得这操作有点设计师踩点——空间感不是直接靠夸张尺寸撑出来,而是靠巧妙细节去弥补。对比下同级别的X1和Q3,GLB空间利用率算是高,但没有那种像客厅一样宽敞的舒适。我朋友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上一代GLB后排坐着就抱怨腿挤,估摸着这回改善的空间够不够他媳妇和娃的需求,还有待观察。
动力部分,燃油版这次搭载的是吉利和雷诺合资公司的1.5升涡轮增压轻混系统,有136马力和190马力两档,前驱标配,高配才选四驱。这里我有点感受颇深——虽然奔驰对发动机的印象总是强力且贵,这套动力组合实际用起来如何,尤其是轻混系统的介入效率到底高不高,大概率对燃油经济性的提升空间有限,毕竟1.5T排量本身没有脱颖而出的优势,特别是在频繁起停和平路加速时。之前和一个修理厂师傅聊天,他吐槽说轻混系统这玩意儿反正就是给油门反应拖延加点花哨,日常用起来很难感到明显省油。不是说不好,只是升级要对得上价格和实际体验,这点比较难。不知道你用惯大排量车的,看这套配方会不会觉得它够用?
电动车型升级到了800伏架构,有230到355马力的区间,电池容量58至85千瓦时。相较之前的EQB,这一步的技术进步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电机布局灵活,可以后驱也可以四驱。这样配置不光是奔着续航去的,更像是想让数字和驾驶感都能圈到更多年轻家庭和都市白领。估算了一下,85千瓦时的电池在中等效率下续航数据应该能撑到480公里左右(不确定,样本少),还是挺适合长途出行的范围。但心里嘀咕一句,奔驰在电驱动系统的供应链上靠的是自己和外部合作的混合模式,这次用MMA平台,后续供给稳定性会不会好点?毕竟以前MFA平台因为依赖多家供应链,常常出现零件调度上的瓶颈,研发和产线压力都显现不少。
讲真奔驰这次把GLB拉到MMA平台,换平台相当于换了新发动机舱的基础设施,这带来的前后变化对研发团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起我之前写过的某国产品牌换平台经历,奔驰的流程更像是把车当拼拼乐积木一样拼装:模块化平台这东西有点像厨房砧板,不同零件就能快速组合出多款车型,理论上能省时间省成本,但风险是某块积木不好用,全车口感都打折扣。所以你看这次GLB和还没退场的MFA平台车系并存现象,留给市场和维修链这段时间会比较尴尬。
这里我先打个岔(这段先按下不表),想到一件事情,这种大屏变成标配以后,维修成本会不会涨?我去年帮朋友的宝马复查了中控屏幕故障,光换个主机模块就得3万块了。奔驰这套3块大屏幕一旦坏了,花费可能更高,这对国内市场尤其令人头疼,不知道你这边的奔驰4S店对此有没有什么消息?
新GLB外观上虽然继续延续2019初代的方正风格,但前脸设计更大胆,灯组造型更新。有人说这是用颜值硬刚,也有人反映不如国产对手灵动。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奔驰特有的低调奢华风转型——他们不靠炫酷LED阵列吃饭,而是靠整体辨识度和品牌影响力稳住目标人群。相比起奥迪Q3的霸气脸谱或宝马X1的肌肉感,GLB的方正线条更适合家用,也更接地气。
我朋友那销售说:这车家里老小都能坐,爸妈开又不太累,偶尔还能越个野。这让我想起江南那个小城市的一片家庭用车市场,需求多样且价格敏感,你觉得奔驰凭这套组合,能拿下这块蛋糕吗?尤其当各家都开始拼科技感,空间,价格你看,奔驰到底还能拿什么差异化?
最后补充点小跑题,奔驰EQB名字这次彻底废了,所有产品统一用GLB标识,这样一来系列明朗不少,尤其对二手车保值来说应该是利好,毕竟车系不分三六九等,消费者也容易接受。可保值率究竟差距多少,得留意未来市场表现。换我猜测一下(没细想过),电动版GLB的残值可能会比传统燃油版高出10%左右,毕竟电车技术升级快,消费者偏好也在变化。
回头想想,这车的定位,动力选择,科技配置,到底是不是紧凑SUV的未来标准?还是说,它更多是奔驰自己在豪华紧凑市场中探索的试验田呢?我挺好奇,你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