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宝马破天荒合作,或将共享发动机,汽车界迎来巨变?

最近,汽车圈里传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消息:奔驰和宝马,这对在全世界范围内明争暗斗了一百多年的老对手,居然正在商量着要进行一次深度合作。

合作的内容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奔驰计划在未来的一些主力车型上,直接使用宝马生产的四缸汽油发动机。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奔驰宝马破天荒合作,或将共享发动机,汽车界迎来巨变?-有驾

大家都在问,这是真的吗?

奔驰,作为汽车的发明者,一个百年品牌,怎么会看得上自己死对头的发动机?

难道是奔驰的技术不行了,造不出好发动机了?

还是说,这背后有什么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商业大棋?

其实,这件事情背后并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论,它更多地反映了当今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首先我们得从奔驰这边说起,搞清楚它为什么会动这个念头。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奔驰是不是不行了?

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奔驰想在未来的竞争中活得更好,才做出了这样一个看似“丢面子”的决定。

这里面有几个非常现实的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在朝着电动化的方向飞速前进。

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汽车,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奔驰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当然也必须紧跟潮流,投入巨额的资金去研发纯电动汽车平台、电池技术和智能系统。

但是,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从奔驰自己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即便到了2024年,他们卖出去的车里,绝大部分依然是传统的燃油车或者油电混合动力车。

纯电动车的销量虽然在增长,但还远远撑不起整个公司的营收和利润。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未来在电动车,但眼前的饭碗还得靠燃油车。

就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欧洲那边又推出了一个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规——“欧7排放标准”。

奔驰宝马破天荒合作,或将共享发动机,汽车界迎来巨变?-有驾

这个标准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苛刻程度。

对于汽车厂家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燃油发动机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重新进行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升级,这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投入。

现在,奔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一边是要花大钱搞电动车,这是为了未来;另一边又要花大钱去升级一款注定在十几年后就要被淘汰的燃油发动机,这是为了现在。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同时在两条战线上进行如此巨大的投入,都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

更何况,奔驰目前使用的那款1.5升四缸发动机,虽然性能不错,但在设计之初就没有为更复杂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留出足够的升级空间,这让它在应对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奔驰的管理层算了一笔账,与其自己再花几十亿欧元去研发一款只能用几年的、符合欧7标准的四缸发动机,不如找一个现成的、技术过硬的解决方案。

放眼望去,谁家的四缸发动机技术又好、又成熟、又能满足未来的标准呢?

答案,就指向了它的老对手——宝马。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宝马这边。

接到奔驰抛来的橄榄枝,宝马又是怎么想的呢?

难道它会傻到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卖给最大的竞争对手,来武装敌人吗?

商业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理性。

对于宝马来说,这笔买卖不仅不亏,反而是一件一本万利的好事。

首先,宝马的B48型号2.0升涡轮增压发动机,是市场上公认的一款明星产品,技术非常成熟,性能稳定,而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模块化和未来的排放法规,兼容性极强。

换句话说,宝马手上正好有奔驰急需的、现成的、高质量的产品。

把这些发动机卖给奔驰,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带来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直接增加了公司的利润。

其次,研发一款能满足欧7标准的发动机,宝马自己也投入了巨大的成本。

现在,奔驰也来采购这款发动机,就等于多了一个客户来帮忙分摊这笔巨额的研发费用。

奔驰宝马破天荒合作,或将共享发动机,汽车界迎来巨变?-有驾

这样一来,宝马自家车型搭载这款发动机的成本就会相应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反而会更强。

再者,宝马在奥地利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动机工厂,如果能接到奔驰的大订单,就可以让工厂的生产线开足马力,最大化地利用现有产能,避免资源浪费,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降本增效。

最后,这件事本身对宝马的品牌形象也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你想想看,连奔驰这样的百年老店,在发动机这个核心部件上都要来买我的产品,这不就是对我技术实力最好的证明吗?

这比花多少钱打广告的效果都要好。

所以,对于宝马而言,这笔合作绝对是利大于弊,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局面。

跳出这两家公司的具体情况,把视线放得更远一些,我们会发现,奔驰和宝马这次的合作意向,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汽车企业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大家都在技术上互相封锁,在市场上寸土必争。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让造车的成本和技术门槛变得越来越高。

开发一个全新的电动车平台,研发一套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所需要的投入都是百亿级别的。

即便是财大气粗的跨国巨头,也渐渐感到单打独斗的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以中国车企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在迅速崛起,它们没有传统燃油车的历史包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产品的迭代速度和创新能力给这些传统巨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过去的竞争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于是,“竞合”这个新词开始流行起来。

所谓的“竞合”,就是竞争加合作。

企业之间在面向消费者的品牌、设计、服务等层面继续激烈竞争,但在消费者看不见或者不那么在意的技术底层、零部件采购等领域,则可以展开合作,共享资源、分摊成本,从而抱团取暖,共同应对挑战。

奔驰和宝马在发动机上的合作,就是“竞合”模式最生动的例子。

这预示着,未来的汽车行业,像这样打破门户之见、携手合作的案例可能会越来越多。

这不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在这场百年未有的大变革中,大家如何才能一起活下去的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