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就像两股风撞在一起,一边是老牌豪华车企的谨慎与现金流,一边是新近被重塑的本土智驾玩家的冲劲,火花从数字里蹦出来。
时间得从2025年2月说起,力帆科技改名为“千里科技”的公告挂上交易所网站那天,股吧里有人吐槽换牌不换命,也有人盯着董事长新名字发冷笑,页面刷新时卡了两秒。
同月的路透快讯里没有它的名字,倒是行业群里开始传“吉利系智驾要并拢”,消息源模糊,语气却笃定,像是茶水间多出来的一只纸杯。
6月,重庆两江新区的一间会议室里,千里智驾1.0对外亮相,定位是面向L2+的辅助驾驶,台上王军说六个月内给出L3方案、2026年下半年冲L4,台下有人悄悄掐表。
我当时写在本子上的两行字是,路线不怕长,怕的是弯道里的坑,另有一个点,团队结构像一锅大乱炖,需要时间煨。
8月的第一周,朋友圈接龙提到“极氪智驾团队、吉利研究院、迈驰智行往重庆集中”,有人点名员工规模接近2000人,有人反问是否包含外包,群聊里冒出一个“看到人都坐不下”的细节。
我拨了个电话给在渝的朋友,他说食堂排队比以前长了半小时,午后会议室预约表几乎爆满,空调温度被往上调了一度。
8月22日,千里科技半年度财报披露,营收41.84亿元,增幅40%,净利润3117万元,增幅19%,群里有段子说这利润像薄荷糖,一拿手就化,财务却强调“稳中进取”。
这天我在地铁里看到有人刷新闻推送,拇指在屏幕上停顿了一秒,像是在算那条净利率的折线。
9月25日,故事到关键帧,力帆控股通过协议转让,把1.35633亿股、占总股本3%的筹码,按9.87元每股交给一家外资背景的数字技术公司,交易额约13.39亿元。
那家公司背后挂着奔驰的名字,签约对象是华创股份、申万宏源,方式是协议转让,备注里写着用于偿债,字眼不花哨,流程很正统。
转让之后,力帆控股持股降到10.68%,受让方成为第五大股东,并承诺12个月内不减持,承诺期像一道轻轻扣上的门闩。
有人问,3%算什么分量,值得大惊小怪吗,另一头的声音回答,比例不大,信号不小,尤其是对一家刚重整血脉、还在磨合算法和产线节奏的公司。
把时间线倒回去看,会发现耐心这件事像影子,2月改名是对外的身份重置,6月发方案是对内的队形集合,8月并队是筋骨重排,9月的外部股东变更是一个“第三方背书”。
采访里我试着抛一个直球,问“你们真要六个月内拿出L3落地吗”,对方沉吟后说“方案级别明确,交付节奏要看法规、算力配比、供应链组织”,这答案不热闹,却更像真实。
再问“奔驰为什么现在出手”,他回“同步观察、同步校准、同步下注”,像绕口令,我追一句,是不是对换电、线控底盘、算力平台有协同,他笑笑说话题范围有点大。
交易公告里还有两处容易被忽略的脏数据,股份过户登记时间以监管办结为准,承诺期从登记之日起算,这意味着所有判断都得等落地时间点来校准。
有人喜欢把这事理解成“德系押注中国智驾”,我更愿意把它看成“系统性试水”,份额轻,退路宽,信息回路能跑起来,风控部门睡得着。
换个角度,千里这边的算盘也不复杂,引入一位讲究流程与安全的行业老手,既能稳外界的预期,也能给内部工程团队加一道“接口规范”,长远看是组织纪律的一种训练。
我问到产线,朋友说最近车里程拉得很勤,重庆绕城高速段夜里车流稀薄,好几次看到同一车牌的车来回跑,雨滴落在前视摄像头那一帧,后面的清洗喷嘴反应稍慢半拍。
这个小延迟对安全不致命,对体验却扎眼,工程师在群里用三张示意图解释控制逻辑,箭头旁边写着“下一版改”,行文仓促。
对标同档期的玩家,各家都在谈L3落地窗口,法规试点城市名单翻来覆去就那些,谁能把高速拥堵、城市领航和代客泊车三个场景做成拼图,而不是各自单点孤岛,答案不在PPT。
融资的信号传到二级市场,股价当日震荡,收盘时量能没放出异常大柱,隔壁券商的晨会纪要用了“阶段性催化”四个字,冷静得有点寡淡。
我更关心的是那句一年内不减持,意味着外部股东会看完整个L3方案发布窗口,看一次L4方向的样机路测,看一轮供应链年度议价,这些节点才会给估值提供弹性。
有人在后台问,奔驰会不会把这条线变成自己的中国本地化试验田,答案要落到工程接口层,含糊地说“可能”,不如精细地看传感器布置、域控制器选型、数据闭环权限。
这一次,双方像是在一个拐点相互靠近,一边追求规模化落地,一边追求合规与可靠,二者碰一下,火不必大,火星也够点燃一段流程优化。
对立并不戏剧化,却真实存在,速度与谨慎、成本与安全、算法迭代与法规审查,它们不常和解,更常是互相拽着走路。
再讲一句场外小细节,宣布当天下午,重庆江北嘴一间咖啡馆里,有两位穿Polo衫的人在讨论“数据脱敏样本的标注一致性”,声音压得很低,桌上放着三张带标记的打印图。
回到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下这个注,答案散落在今年的季度会上,AI大模型往车端下沉的路线已经不算新闻,工程化与成本化才是当务之急,谁帮谁补短板,谁把谁引到正确的节拍,这才是核心。
现场感从来不是靠轰动的词堆出来的,更多来自那些不起眼的时刻,比如场地门口的打卡闸在周六也有人刷进,维修间地面出现的细小胶条碎屑,说明线束调整还在进行。
未来会不会顺滑,没人敢打包票,我倾向于把这次3%视为“低阻力的信息交换口”,往后一年看三件事,交付里程的曲线斜率、功能开放的边界标注、用户投诉的下降速率。
如果把这桩股权交易看作一枚探针,它已经扎进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读数不会立刻跳变,它会缓慢地、带着噪声地移动,像真实世界里的大部分曲线。
对话里我问最后一个问题,你们最怕什么,回答是“怕方向没错,时间用得不对”,这句听起来绕,却是实话。
故事到这里没有大团圆,只有一个明确的钟表指针,L3的半年约、L4的后年约、十二个月不减持的注记,杭州、重庆、宁波之间的航班会变成工程师的通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