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聊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
就在几年以前,我们聚在一起讨论的还是这辆电动车能跑多远,充电桩好不好找,电池耐不耐用。
可现在,话题好像一下子就升级了,大家更关心的是,这辆车能不能在拥堵的市区里自己跟着车流走,变道超车是不是像个老司机,甚至能不能自己从地库的停车位开到公司楼下。
这种变化来得非常快,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巨大的趋势,那就是汽车行业竞争的重点,已经从解决“能不能动”的电动化问题,转向了解决“有多聪明”的智能化问题。
这就像一场比赛进入了下半场,而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可能就在于谁的“车技”更高。
那么,这场智能化的竞赛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2025年上半年的一些真实数据,特别是被称为智能驾驶技术“皇冠上的明珠”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看看谁是这个新赛道上的领跑者,尤其是华为,是不是真的像标题说的那样,在高端汽车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可能会刷新很多人的认知。
就在今年6月份这一个月里,全国卖出去的新车中,具备在城市复杂道路上进行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销量就超过了21万辆。
这个数字单独看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我们得有个对比。
在2023年和2024年这两年加起来,这类车型的总销量也才19万辆左右。
也就是说,现在一个月卖的,比过去两年加起来卖的还要多。
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3万辆。
这种增长速度,已经不能用“快”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爆炸式的飞跃,提升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前段时间不是还看到一些关于智能驾驶出事故的新闻吗?
按理说大家应该会更谨慎才对,怎么销量反而涨得这么厉害?
其实这并不矛盾。
任何一项新技术在普及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争议和质疑,但这并不能阻挡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热情。
这就好像当初电动车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也担心续航、担心安全,可你看现在,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一点没慢下来。
数据显示,城区领航辅助功能在所有新车里的安装比例,已经从年初的6.7%提升到了6月份的10.3%;而在新能源车这个圈子里,这个比例更是从16.1%涨到了19.2%。
对行业比较了解的人看到这个势头,都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几年前新能源车销量即将大爆发时的情景吗?
甚至可以说,智能化的普及速度比电动化还要迅猛,有分析认为,电动化用了十年才达到的市场普及率,智能化可能只需要五年就能实现。
那么,市场格局又是怎样的呢?
在任何一个新兴领域,经过初期的混战后,通常都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
目前在智能驾驶这个赛道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我们可以把提供这些“聪明大脑”的参与者分为两大阵营。
第一大阵营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汽车品牌,它们不仅自己造车,还投入巨资研发自己的智能驾驶系统,比如我们熟悉的小米、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还有像吉利这样传统车企内部的技术公司。
它们合计起来,占据了上半年市场大约54.9%的份额,实力非常强劲。
而另一大阵营,则是专业的第三方技术供应商,它们不直接造车,而是为各大车企提供核心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在这个阵营里,华为无疑是绝对的领头羊。
数据显示,仅华为一家,就拿下了整个市场28.3%的份额,上半年累计交付了25.5万套系统。
这个成绩有多亮眼呢?
它甚至超过了第一阵营里排名第二的小米和第三的蔚来两家的销量总和。
由此,一个“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非常清晰了:华为一马当先,后面跟着一群各具特色的新势力和供应商,共同推动着市场前进。
先进的技术往往最先应用在要求最高、消费者也最愿意为技术买单的豪华车市场上。
这既是一种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整个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如果我们把指导价在35万元以上的车型看作是豪华车,那么在这个高端市场里,智能驾驶的竞争就更为激烈了。
2025年上半年,总共有24.5万辆这个价位的豪华车搭载了城区领航辅助功能。
那么,在这片兵家必争之地,谁是最大的赢家呢?
答案非常明确,就是华为。
根据统计,上半年豪华车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市场中,华为乾崑智驾的份额达到了惊人的53.2%。
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具备高级别智能驾驶能力的豪华车,就有一辆以上用的是华为的技术。
这不仅仅是因为问界系列车型在高端市场卖得好,也得益于像岚图、阿维塔、方程豹等越来越多合作品牌的车型开始上量。
为什么这么多高标准、严要求的豪华品牌,以及它们背后挑剔的消费者,会共同选择华为呢?
这背后是华为深厚的技术积累。
华为是业内少有的能够实现从最底层的传感器、计算硬件、操作系统,到最上层的软件算法、云端数据服务全部自主研发的企业。
打个比方,这就像盖一栋大楼,华为不仅能画出顶尖的设计图纸,还能自己生产最高标号的钢筋水泥、最先进的电路和水管系统,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完美匹配、协同工作。
这种能力使得它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总能领先行业一步,从率先实现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城市领航,到喊出“全国都能开”的口号,再到实现从一个车位到另一个车位的全场景贯通。
这种持续领先的硬核实力,自然赢得了市场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这项曾经专属于几十万豪车的技术,如今也开始向更主流的15到2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普及,比如长安深蓝、上汽尚界等品牌都将搭载华为的方案。
这预示着,智能驾驶的全面普及浪潮即将到来,全年销量冲击两三百万辆也并非不可能。
如果说电动化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上半场,那么现在,以华为等头部企业为引领的智能化浪潮,正在为中国汽车产业赢得下半场的胜利,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