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4S店停车场的保安大爷点了根烟,嘴里碎念着“雷克萨斯都跌成这样了”,皱着眉头,看着那台19万裸车价的ES静静地躺在角落。旁边,凯迪拉克CT5打着特价灯牌,孤独地守着降了8万多的柜台。捷豹的销售,前天刚把一摞促销单扫进了垃圾桶,看了看手机,发现自家品牌在不少人的认知里,已经快等同于某款小众咖啡机:偶尔有人记得,但没人真心惦记。
你有没有想过,五年前你还得托关系加价订车的那些所谓“二线豪华”,如今屁股坐冷板凳,甚至“买车送终身保养”也没人搭理。倘若你现在钱包里攒着二十多万,会咬牙坚持“信仰”,还是顺势跟着潮流走一遭?此刻的你,会不会突然对“豪华”产生某种莫名的敬畏:它衰落起来,也未免太没征兆了吧。
从销量曲线和实际成交价来看,剧情比豪门霸总剧还魔幻——过去半年里,能挨住的二线豪华,只有雷克萨斯和沃尔沃还在艰难撑场,剩下的凯迪拉克、林肯、甚至捷豹这类“英伦风”,已经跌得让人不忍直视。林肯今年销量直接腰斩,按下快进键就是一部“品牌生死时速”。
当事人——这些品牌自己比谁都努力,不缺打广告,降价促销都快变“工地喊麦”了,苦的是中国消费者早已见惯了高楼起高楼塌。一句“好像真的不再需要它们了”,说得冷淡但不无道理。
这里面,推理并不复杂。中国车市标榜“豪华”的规则,早就被血淋淋地重新谱写了。当你发现,23万可以买奔驰C、奥迪A4L,25万出头能开宝马X3时,二线豪华最大的价值点——“轻奢身份感”——在社交场上迅速贬值。毕竟,咱国内买“豪华车”的图什么?人情社交、面子保值、二手价格全链路容错率,BBA(奔驰、宝马、奥迪)还是领导。再聊什么“性价比”、“配置厚道”,说实话,车主在微信群都不敢多发一句,怕被朋友一道灵魂提问:“咋不直接上BBA?”
这年头,想“拉风”却走边缘路线,只能自怨自艾——比如买捷豹,等于跟银行工作人员打持久战:“这品牌都还在吗?”同等价钱硬要选“豪华车头部企业”,大多数人都不会犹豫;留下来撞树的,只能算“品牌性格孤勇”。
聊到二线豪华的悲歌,不妨插播个现实段子:卖林肯的业务员比我还懂“自嘲”——三十万价位,品牌名气顶多相当于“酒桌上陌生人的微信号”;对面卖理想、问界的兄弟,直接把提车场地转成“高端家电体验店”:冰箱彩电大沙发,把“家庭轿车”玩成了“客厅巡游”。你林肯优惠八万还是落地30万,人家理想L7要啥有啥,至少工资增长跟买车幸福感还沾边。
其实这届国产车早就不是“地板价低端货”,理想、小鹏、蔚来,和最近势头很猛的问界,已经把豪华车的体验感,精准掰碎到每一个中国家庭能喝的水、能坐的沙发、能摸的屏幕。要智能、要空间、要能耗、要科技感、要实用性,你数吧——基本件件击溃传统二线豪华品牌的“自信点”。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二线豪华的最大尴尬:定位失焦。想抢“品牌溢价”,完全斗不过一线BBA;比“产品实用性”,国产车上下五千年全方位碾压;论“智能化”和电动化,人家新势力一代一代出“职业打工人”的半成品创新,你还在摆弄机械表盘和实心按钮……一觉醒来,消费者最关心的不是你悬挂多高、减振多韧,而是语音识别灵不灵、导航能不能躲堵、后排孩子能不能伸直腿。你给不了“面子”,也没法提供用车体验上的降维打击。被市场淘汰,只能说没什么冤枉。
可能有人会倔强地为这些二线豪华车喊几声公道:“底盘调校扎实、用料细腻、驾驶质感优秀!”实际一线国产已经大踏步追赶,用户根本没时间去和你细品“关公战秦琼”;配置越堆越满,卖点越发越虚,不如直接问:谁还在意方向盘后多了三毫米的缝线?
说句黑色幽默,作为法医这行也常见“生死截然”,但汽车市场的兴衰和流行,比解剖台还讲究冷静无情——所谓“光环”和“故事”,一夜之间变成价格标签上的冷冰冰数字。销售坚持“情怀”,但无人再为它买单,就像检验报告中一串串代码,懂得人才细究,别人一句“认不认标”就能盖过所有共鸣。
未来的牌桌,只会更难。你信或不信,二线豪华品牌销量的退败,不过刚刚开场。中国消费者在这个故事里早已不是配角,每个人都在用钱包投票——技术护城河、品牌定位、节奏创新,缺一不可。哪怕你是“传世经典”,落后就会被遗忘,讲情怀最终可能只剩一地鸡毛。买车,其实越来越像一门“选趋势”的科学,情怀只在回忆录里有一席之地。
至于那些还在坚守的二线豪华车们,愿他们早日明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市场总会给机会;如果只是讲老故事,没人愿意听第二遍。
不是豪华车没人买了,而是“旧豪华”的故事,没人信了。
那么,你觉得二线豪华品牌在这场剧变里,还有机会逆袭,还是只能等着被历史封存?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