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庆高速堵车我都看傻了,朋友圈里电动车主们怨声载道:排队充电三小时,刚充够跑两百公里又得停,几个朋友直接给我发语音抱怨真是折腾死人了。说实话,这情形其实早就能预测。现在国内新能源车都超过1800万辆了,平均2.4辆车共用一个充电桩,听起来还挺合理,但实际上差别大着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市区里充电桩到处都是,居民楼下、小区旁边那叫一个密集,但你去高速服务区找充电桩?太少了就是太少了。有位朋友前几天从上海回山东,平时7小时能到家,这回花了13个小时。原因就是高速服务区充电排了大半小时队,每个快充桩充满得40分钟以上,你算下时间就知道太费劲。
对比燃油车加油只要五分钟,这时间差真是天壤之别。有人跟我说,倒不是特别反感电动车本身,而是跑长途的充电焦虑真让人抓狂。你说到这儿,可能会问了:为什么充电桩多了还是排队?这就是分布的问题,也跟供需偶尔不匹配有关。厂商研发电池和续航是一步步盯着数据走,但建设充电网络,就像修地铁一样,不是谁愿意花钱马上就能搭完的活儿。
还有续航,厂家宣传的续航里程基本是理想状态。拿标称510公里续航的车举例,高速实际可能只能跑个300公里上下,热天开空调更是吃电大户,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点,宁愿忍着不开空调,也不愿意半路熄火。去年跟销售聊过,他们说这本身是技术瓶颈但也是用户使用惯没跟上,这话我倒有点保留,毕竟每年芯片、电池技术都有升级,续航不理想还是个顽疾。
说到这里,咱得承认纯电动车的短板在长途跑高速,但日常城市用车优势确实突出来了——电费省、声音静、加速灵。对比油车,那种内燃机咔嚓咔嚓的声响,确实略显过时。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车型就比较聪明,既能走纯电通勤,又不怕远途没电。像理想、问界这类增程车销量火爆,市场需求很明显地反映了用户心态:安心最重要。
话说这充电问题就像我之前说得有点武断了,说纯电全跑长途都不靠谱,这话下收一下。毕竟有些新能源小白或者短途出行用户,根本体验不到这些痛点。等基础设施密集了,电池技术更成熟,情况肯定会好很多。这段先按下不表,就怕急了说话过早。
我朋友是修理厂的,跟我吐槽国庆之后车里电池保养的人多了,跑长途对电池影响挺大,没电赶紧充其实对电池不友好,这又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听着挺麻烦,我真的觉得新能源布局一点都不简单,技术、供应链还有配套,都像拼一副特别难的拼图。供应链好比复杂的街市买卖:零件供应快了,车子上市快,配套慢了,车主体验就差。
刚打了个简单心算,粗略算下来跑高速纯电车每百公里成本还是比油车低,但加上充电等待时间,时间成本直接增倍。你说值不值?看你需求了。
坦白说,我没细想过,未来如果车企能和服务区合作,充电桩开发变成像卖炸鸡店一样快推那情况会不会改善?暂时没啥明确数据支撑,只是一个猜测。
再回头问问你,现在想买车,你是纯电坚定粉,还是增程混动派?或者说,双标也可以,城市用电车,长途开油车。这几年各种声音实在太多,你怎么权衡自己的需求和痛点?
顺便提个琐碎的事。国庆刚过,我见销售在谈车,开玩笑说黑电车的声音又少了点,网乞们准备换话题了,得赶紧造点故事,否则下顿饭没着落。哈哈,这买卖实在扎心哈。开电动车的那真个个眼高高,但咋就没人想想他们到远地方一个充电桩都抢不过燃油车加油那种舒坦感呢?
所以呢,新能源车的长途困局,还得靠时间这把刀细细磨。你怎么看?是不是也有类似经历?欢迎聊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