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这片“沃土”,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我”最近在琢磨一件事,好些年了,国产新能源车企,总喜欢时不时地跳出来,大声疾呼:“咱们的技术,早就超越特斯拉了!”
听着是挺提气,可话音刚落,一谈到销量,就瞬间“泄了气”。
这么多年过去了,在20万以上这个“兵家必争之地”,Model Y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巍峨山峦”,始终压得一众国产车企喘不过气来,这滋味,你说能不让人有点小小的失落吗?
难道,国产车企真的“扶不起的阿斗”,干不过特斯拉吗?
“笔者”必须说,这想法,未免太片面了!
难道你没看到,咱们的“电车一哥”,那销量简直是“势如破竹”,一周的销量,比特斯拉一个月的都多!
就拿9月份的最后一周来说,人家直接飙到9.24万辆,而特斯拉一个月才7万多点儿。
这差距,你说刺不刺激?
更别提那位“新造车一哥”了,销量也正以“惊人的速度”逼近特斯拉,9月份就卖了6.67万辆,跟特斯拉的差距,已经缩短到5000辆上下。
我敢断言,按照这股劲头,这个月,甚至下个月,就可能把特斯拉的“宝座”给掀翻!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销量遥遥领先,或者即将反超特斯拉的车企,他们有什么“秘籍”?
“笔者的经验是”,他们的做法,其实相当相似:那就是推出足够多的车型,像“撒网捕鱼”一样,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从而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最终,在整体销量上,实现对特斯拉的“超越”或者“即将超越”。
深入探究一番,你会发现,这两家“一哥”在同一款车型上,还能玩出“花样来”。
怎么做到的?
通过调整配置、电池容量等细节,一辆车就能覆盖从6万多到15万的广阔价格区间。
就拿“电车一哥”那款备受欢迎的车型来说,它既有纯电版本,也有插混版本,而且电池容量还有不同选择,价格跨度之大,简直是“包罗万象”,从6万多到15万,总有一款能“戳中”你的心!
反观特斯拉,它走的则是截然不同的“精品路线”。
在中国市场,它主要依赖Model Y和Model 3这两款“王牌”。
凭借着这两款车型,特斯拉在中国就获得了巨大的销量,能稳居前五强,尤其是在2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更是“一骑绝尘”,牢牢占据榜首。
这种做法,与同为美国企业的苹果何其相似?
只做有限的款式,主攻高端市场,以此获取更丰厚的利润,而将价格战激烈、利润较低的中低端市场“拱手相让”。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虽然在总销量上可能稍逊一筹,但利润率却异常亮眼的原因。
“实践反复证明”,如果单论“单款车型”的销量,国产车企与特斯拉的差距,那可就“天壤之别”了。
9月份第三周的纯电车销量榜显示,特斯拉Model Y以超过1万辆的销量位列热销榜第三。
而它之前的两款车型,售价都低于10万。
也就是说,只有Model Y和两款国产低端车型的周销量能破万,其他车型的销量,都“寥寥无几”。
由此可见,如果仅仅是“单打独斗”,特斯拉依然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王者,“围攻者”们与它的差距,实在太过悬殊。
这也是特斯拉的巨大优势所在。
其他车企嘴里喊着要“挑战”,但在单款车型销量上,与特斯拉的差距,真的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时移世易”,特斯拉似乎也感受到了“销量焦虑”。
据传,它正准备“放下身段”,进入20万以下的市场。
即将推出的Model Q,据说售价仅为14万。
而Model Y,也可能通过缩减配置等方式,推出廉价版,售价可能低至20万左右。
这是在用更实惠的价格,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销量。
“笔者”认为,对特斯拉来说,加码中国市场,已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欧洲市场增加了进口电动汽车的关税,导致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下滑,已被大众超越。
美国市场的电动车接受度远低于欧洲和中国,占比仍在一成左右。
如此一来,中国市场对特斯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推出Model Q,正是特斯拉为了占领销量规模最大的十几万价位市场的考虑,这说明,特斯拉也开始“放下身段”,逐渐采用“车海战术”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国产车企凭借对市场的精准洞察和灵活多样的产品策略,在整体销量上取得了显著优势。
而特斯拉,这位曾经的“独孤求败”,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调整战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未来,这场“龙争虎斗”,必将更加精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