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闹得是沸沸扬扬,估计不少朋友都有所耳闻。
就是那个知名的汽车平台“易车”搞了一场新能源车的续航测试,本来嘛,这种测试每年都有,大家看看图一乐,或者当个买车参考。
可谁也没想到,这次测试愣是测出了一部悬疑大片的感觉,让一堆网友都化身成了“名侦探柯南”,对着直播录像和测试结果逐帧分析,核心疑问就一个:这测试到底公不公正?
咱们先来还原一下现场,看看这事儿到底有多蹊跷。
测试的规矩听起来挺简单,就是把一堆市面上热门的纯电动车,电都充满,空调统一开到23度自动模式,然后拉到封闭的环形高速赛道上,用1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一直开,看谁能跑得最远,谁最后一个趴窝。
这就像一场汽车界的马拉松,比的就是谁的“肺活量”(电池容量)大,谁的“体力”(电耗控制)好。
比赛开始后,有一位选手表现得特别抢眼,那就是上汽集团的“明星车型”——智己L6。
这台车从一开始就冲在第一梯队,电量掉得比很多对手都慢,续航表现非常扎实,大有奔着冠军去的架势。
直播间的观众和车友们眼瞅着它一路领先,都觉得这冠军差不多是囊中之物了。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最离奇的一幕发生了。
直播画面里,这台正在高速飞驰的智己L6,车身突然一沉,被迫停了下来。
不是没电了,是左后轮爆胎了!
这一下,所有人都看傻了。
爆胎?
这事儿怎么想怎么透着一股古怪。
咱们普通人开家用车,别说新车了,就是开了七八年、跑了十万公里的老车,轮胎都磨得差不多了,在高速上遇到爆胎的概率也是极低的。
这次测试呢?
全是崭新的商品车,轮胎也是全新的,按理说正是最结实的时候。
而且,测试的场地是专业的封闭赛道,路面干干净净,别说钉子、大坑了,估计连块小石子都找不到,这就基本排除了被异物扎破的可能。
再说速度,120公里每小时,这对于任何一辆现代汽车和合格的轮胎来说,都属于正常的巡航速度,远没到挑战轮胎极限的程度。
更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是爆胎后的轮胎惨状。
从后来放出的照片能清楚地看到,智己L6的轮胎侧壁上,不是一个点状的破洞,而是有好几道又长又整齐的口子,看起来就像被什么锋利的东西划开了一样。
这就太不符合常理了。
懂车的朋友都知道,轮胎最薄弱的地方是胎壁,但即便是胎壁,要自然发生这种多处、线性的破裂,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各种猜测就在网上炸开了锅。
有人说,这是不是在测试前就有人在轮胎上动了手脚,做了些微小的破坏,车子高速跑起来一发热,压力增大,这些预设的“伤口”就瞬间崩开了?
毕竟,在即将夺冠的这个时间点出问题,实在是太巧了,巧得像提前写好的剧本。
这一“爆”,直接把一场技术比拼变成了罗生门。
如果说智己L6的遭遇是个“物理悬案”,那另一位选手,蔚来旗下的新品牌乐道,它的首款车L60(原文误写为L90)的成绩,则更像是一个“科学谜题”。
乐道这个品牌,从一出生就打着“家庭用车”和“高效节能”的旗号,为了省电,它在车身轻量化上做了很多努力,比一些同级别的车要轻上两三百公斤。
这在电动车里可是个大优势,就好比跑步,你肯定比背着个大沙袋的人跑得更远更省力。
所以,在大家想来,乐道L60就算拿不了第一,续航成绩也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水平。
可结果呢?
让人大跌眼镜,乐道L60在这场比赛里居然排名垫底。
这下子,网友们的讨论就更激烈了。
“这不科学啊!一个把低能耗当主要卖点的车,怎么可能在续航测试里垫底?”“这要是没黑幕,那就只能说明这个测试规则本身就有问题!”
咱们也来客观看待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乐道垫底,可能确实和测试规则有很大关系。
120公里每小时的恒定高速行驶,这种工况在咱们日常开车中占比其实很小。
这种测试方法,最考验的是两个硬指标:一个是电池包的绝对大小,谁的电池大,谁天然就占优势;另一个就是车子在高速状态下的风阻。
乐道L60的优势,可能更多体现在城市里走走停停、频繁加减速的综合路况中,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它出色的电控系统和能量回收功能,以及轻量化车身的优势才能被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让一个全能型的选手去参加一个纯比拼蛮力的单项比赛,输了也并不完全代表它整体不行。
其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和蔚来整个体系的电池策略有关。
乐道作为蔚来家族的一员,它的电池是要支持换电的。
为了保证电池在成千上万次的换电和充放电循环中,依然能保持健康和长寿,它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策略可能就相对保守一些。
说白了,就是系统为了保护电池,不让它被用到极限,可能在电量显示为零的时候,底下还藏着不少“保底电量”,防止电池过度放电而受损。
而其他一些品牌的策略可能就比较激进,会把电池的电量压榨得更干净。
这样一来,在跑到彻底趴窝的测试里,乐道自然就会比别人更早“投降”。
后来乐道的负责人也出来回应,坦然接受结果,并解释说他们的车更注重家庭用户的真实综合能耗,而且这次测试车的电池包容量本身也比一些对手小,跑不过也合乎逻辑。
所以你看,这么一场测试下来,充满了各种争议和疑问。
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份冷冰冰的续航排行榜了,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照出了我们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和专业的心态。
这恰恰是一件好事。
放在以前,可能媒体给个榜单,大家就信了。
但现在,面对一个看起来不合常理的结果,大家会去质疑,会去分析,会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种全民参与的监督和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它会让车企和媒体在做事的时候更加认真、更加透明,不敢轻易糊弄消费者。
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
曾几何时,我们还在讨论国产车三大件行不行,而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国产品牌,在同一个赛场上,为了一点点的续航优势、为了更先进的电控技术而激烈比拼。
这种“内卷”,卷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买车的普通人。
所以,对于这类测试榜单,咱们应该怎么看?
最理性的态度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参考,但绝不能当成唯一的标准。
它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那张诱人的图片,看看就好。
真要了解一辆车到底好不好,续航实不实,最好的办法,还是亲自去试驾,开上自己上下班最常走的那段路,亲自感受一下,那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