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助力零部件企业释放创新活力

当一家年营收仅5000万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每年竟需为长达数月的账期垫付高达300万的财务成本时,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汽车产业的根基,正承受着无形的、却足以致命的重压。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固然耀眼夺目,如同盛唐气象,但其供应链体系的脆弱性,特别是长期困扰无数中小供应商的资金周转难题,已然成为制约产业创新与韧性的阿喀琉斯之踵。然而,这一症结并非无人察觉,一场由国家力量与行业自律共同推动的“拧紧发条”行动,正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深度重塑着汽车供应链的未来格局。

2025年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发布了《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这份倡议并非空穴来风,它直指订单确认、交付验收、支付结算及合同期限等核心环节,旨在规范整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合同。此举,表面上是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积极响应,实则更深层地揭示了国家层面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上的战略布局与决心。这绝非简单的行业自律,而是一场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在共同目标下,通过“倡议”与“支持”的互动模式,共同推动汽车供应链从失衡走向共赢的关键一步。这其中,究竟是纯粹的协同,还是权力与资本在幕后进行着一场精妙的博弈?

倡议的核心条款,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精准。它明确规定,整车企业支付账期自供应商交货并验收合格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60个自然日,且验收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更值得玩味的是,对于中小企业,倡议“倡导”全部采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这“倡导”二字,既体现了政策的柔性,也暗示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执行弹性。在此之前,包括一汽、东风在内的17家重点整车企业已先行承诺将账期控制在60天内,这无疑为行业树立了某种“榜样”。这些具体措施,无疑直击长期困扰中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据业内人士测算,按行业平均5%的融资利率计算,60天账期较以往普遍的120天甚至更长账期,可为企业节省约40%的财务成本。这笔“意外之财”,对于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零部件企业而言,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有望有效释放其被压抑已久的创新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对中汽协的倡议表达了明确支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间尚短,供应链体系尚不成熟,供应商缺乏稳定预期,产业链韧性不足。工信部的介入,无疑将中汽协的行业自律倡议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形成一种“软法硬做”的推动力。这种互动模式,恰恰体现了中国特色治理的精髓:政府通过引导行业自律来规范市场,避免过度行政干预可能带来的僵化,同时又为行业规范提供坚实保障。它旨在通过缩短账期,不仅缓解供应商的经营压力,更深层次地促使整车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质效,加快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整体升级。这是一种高明的策略,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

然而,账期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的乌托邦。尽管已有初步成效,但现实的骨感在于,部分零部件企业对车企的回款能力仍存焦虑。这表明,倡议的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整车企业内部流程调整的阻力、资金链的压力转移,以及部分企业可能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心理。这促使中汽协和工信部必须持续发挥协同作用,前者通过行业交流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落实中的具体问题,后者则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督确保倡议的有效执行,共同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的发展生态。这不仅关乎短期支付问题的解决,更关乎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能否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毕竟,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每一个环节的有机协同,而非强者对弱者的无情盘剥。

这场由行业与政府共同“拧紧发条”的支付变革,其意义远超资金流的简单重塑,它更是产业价值分配机制的深层调整。它将驱动中国汽车供应链从粗放的价格竞争走向精益的价值协作,从单一链条的零和博弈迈向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当现金流不再成为创新的绊脚石,当中小企业能够将节省下来的财务成本投入到研发和技术升级中,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更强的韧性与竞争力,铸就产业长青的基石。否则,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表面光鲜,内部却千疮百孔的“大而不能强”的产业幻象。这场变革,究竟是产业的涅槃,还是又一次将风险转嫁给最脆弱环节的“乾坤大挪移”?时间,终将给出最残酷也最真实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