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车的天花板,我与比亚迪的爱恨情仇,从嫌弃到真香,经历了从不屑一顾到成为忠实粉丝的心路历程
哈喽,大家好,我是大亮烟火录。平时惯写点真事儿,毕竟车子这事儿,说到底也是生活的细碎。今天就不讲什么神坛上的行业趋势了,咱们聊聊我和比亚迪那点事儿。你知道,最开始对比亚迪那极品嫌弃是怎么回事?
一切还得从几年前说起。记得我那小舅子刚买比亚迪F3的时候,我还笑话他:你这车,跟废铁似的,线条都没英朗顺眼。那时候我开的是英朗,觉得它稳、耐造、漂亮,性价比也高。大众朗逸好像是那个年代的标配,油耗低,配置还不错(当然现在看来,早期那批朗逸确实在细节上没那么有追求)。我还试着给他推荐几款车,比如本田思域、卡罗拉之类的,但九零后的小孩,偏偏喜欢新鲜、划算,又没太多面子要求,最后闹得说:你那车都皱巴巴的,我还买个看起来破点的比亚迪。
我说那车便宜,但质量真是悬。据我印象,F3那阵不算太糟——就是外形差了点,动力一般,油耗偏高(样本少,体验差异大,而且那时候的比亚迪,单纯的老铁式印象根深蒂固)。就在我对比亚迪必须靠骂中,似乎有人开始给它埋单。
——(这段先按下不表)
事情还得说到比亚迪进军新能源的事。2014年左右,我开始关注电车。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电车续航永远打不开天花板,加上国内充电桩布局不够完善,出远门基本像个猜谜游戏。我那时再想,靠什么打造真正实用的乘用车?如果把换电、快充技术掰平一点,或许未来会像微信红点一样普及。但纯电车的续航,真是挺让人挠头。
就在这时,比亚迪杀出了一条血路,推出了两款扛得住的混合动力车:一款是秦,另一款更我印象深的,是那款宋DM。记得当年我科普给朋友们,讲它的超级混动技术——其实就是内燃+电机叠加使用,比纯电车更像兼职司机。而且我发现,这车在续航方面给了我很大慰藉。尤其是在长途回家,经过时间考验——其实只是我多次试验:凡是续航达到100+公里就觉得踏实。
我刚才翻了下我手机里的相册,那次回家途中的程控光景,车子加满油,续航稳稳的跑完700公里。那会我就感觉:比亚迪这技术,强于我印象中的假冒伪劣。我特别记得,那会完整体验的瞬间,是我和家人坐在海豹06 DM-i里,车子静静地充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父母一边抱怨:还要充,真麻烦。我也偷偷想:如果续航能再多点,充电不用总跑快充桩,生活可能会简单很多。
关键是比亚迪的价格,还算够亲民。我算了算,海豹这个价位,跟同级别的混动车型差不了太多(估算:2-3万差距,实际能带来的体验差别更大),但配置上的实操差别不少。例如,同价位的合资车,动力会偏软,配置上也较普通,但比亚迪用的那点科技感——比如大屏导航、自动驾驶辅助,似乎变得更直观、更成熟。朋友们都说:你骑个新能源车,心里还真踏实。其实我自己也没细想过,作为家用代步,能用新能源家底解决油费问题(粗算,一百公里油钱大约消耗60-80块),压力其实很小。
这段时间,我还潜心比较了几辆车。比如和同价位的日产轩逸、日产骐达,实操差异还真不大,但都不是我喜欢的车。就算买了,也确实只是凑活,没有心意。有一次朋友说:你是不是怕麻烦?搞这种油电混合,还比纯油车复杂?我想了想,好像也是。混动车的技术门槛比纯油车要复杂,研发投入很大,比亚迪这样自研的深度也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这点心细思考,反倒让我慢慢觉得,未来这种技术,可能会逐步取代传统动力。
(这段时间我反思了一下:比亚迪的混合技术还远没达到天花板。你想想,百公里油耗能做到4L左右,续航能突破700公里左右(估算)。如果在成本控制、系统优化上再大胆一点,可能这天花板还能再揭开一些。这又牵扯到供应链的材料选择——我知道,车用料其实就是生活的原料储备,用到一些节能或者耐用的材料,本身就是博弈。给比亚迪点时间,也许真的是未来车的先锋。)
我曾经还问过修理工:这车耐不耐造?他笑着说:比亚迪现在有点像中国的别克,慢慢的,把基础打扎实。简直让我相信了。这话我听了以后,心里暗想:了不起,咱们国产车,这几年真没像以前那么看不起。而且,你们知道我最吃惊的是什么吗?我有个朋友,开了纯电比亚迪汉,一年跑了8万公里,几乎没什么大毛病(车子还是油改一套车载导航更实用)。
你们觉得,未来比亚迪能不能站稳天花板?我一直在猜测:会不会真像一些粉丝说的,比亚迪已经把天花板拉得很高了?其实我自己都没把握。只是每次开完车,心里都额外踏实——因为这些冷门的心思,可能就是未来中国车的第二个爆发点……(这段想象可能有点幼稚,反正我就是觉得:比亚迪的路还长得很呢。)
有个问题想问你:你们觉得,未来的插混技术,会走到什么复杂的程度?我觉得,好像还可以再逼得更厉害。对了,我刚才翻了翻发票,那辆海豹的两年,油钱节省了大概两万多(算快,干嘛不划算?),债务压缩,心里还挺有成就感。你呢,有没有什么未来车的黑科技,让你觉得真香?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