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展厅碰到个朋友,他盯着一台新款理想ONE看了一会儿,然后歪头问我:你觉得可以吗?坐上去体验下,感觉像开家里车吗?我当场差点笑出声:这句话大抵代表了很多调性吧。其实理想ONE那块大屏、滑门、空间感,确实像家里蹲的家用港,但仔细用感觉,硬件纯粹就比同价位车多一些,不到超越就不算大亮点。你要是问我,买它的用户到底在想啥?估算,一半人是真的觉得家用免烦恼,剩下一半,纯粹喜欢智能+空间的那波年轻家庭。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得清楚?其实理想的玩法,我一直觉得它其实更偏向用户心理+包装,不是单纯硬件超越的标签。你知道,也许有人就喜欢比你多点空间、后备箱能塞个孩子的车好用,和那种我拼硬实力的派不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一期市场调研报告里说80%用户选车,肯定有个偏向空间和智能,她们其实心理上更喜欢我买的不是一辆车,是一个家。也许某天,理想就会再向家庭场景化靠拢。说到这我还在想,为什么理想一直避重就轻不去研发个实用性更强的车型?是不是要变成更贴合家庭生活的车就太难?还是 эта场竞争太复杂?
但我得翻个白眼了。你看,理想不断在智能上下功夫,比如自动驾驶辅助、车机交互啥的——这年头,智慧不就算硬件吧?其实用户喜欢的,更多还是能用的便捷感。而这玩意儿,把繁琐的技术融进日常,其实让人觉得自然,比硬塞一堆配置更有效。
我曾经试过一款车,那叫一把智能,但用起来就是繁琐。其实操作难本身,就像用太复杂的遥控器。你看,理想一系列的智能配置,download的用户体验友好度,不就是易用性?但我还是觉得,硬件部分不要太追求硬,要有点用得顺手。车子不是个仪式感的炫耀,而是日常帮你省心。
还真不太理解那些花大价钱堆配置的做法,有时候过犹不及。你想到一个细节么?当你在市区堵车时,车里那块屏幕、那些智能提醒,你会觉得舒服还是烦?我曾经有次,开个新车,屏幕频繁弹出什么提示,心里暗骂:这都啥?我只是想开车,而不是看那堆弹窗。
不过我得说:理想不全是家庭车,它其实也试图朝年轻人那边靠。你知道的,代言人换成易烊千玺,这个细节怎么样?至少表明理想想要在年轻市场撬动点事,和家庭车调性不冲突,后来我想明白,车企不可能一刀切——既要家庭,又要年轻,再合适不过。
我还在想,李想说最贴合的演员,到底是倒退还是前进?我猜他看中了易烊千玺的多面性和年轻气质,这两个点,能帮理想抓住未来一批想要更酷点更潮点家庭车的购买目标。
你们觉得:未来会不会理想的调性逐渐变得更年轻化,甚至跟某些潮牌一样,年轻人一说理想,就会嗅到点不一样的味道?毕竟车厂在想:年轻家庭、科技、生活时尚,这位偶像的加入,似乎提供了一个文化标签。
不过讲真,理想的车价700到x万的样本少得可怜,大众市场其实还走原有的性价比+家用路线。你严格说,买理想的人不太可能逢迎明星,但这个符号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我用的车,是个年轻版的家。
旁边那修车工说:你看,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炫酷’,但有时候买东西,还是想稳稳当当,好用就行。你说设计是不是也得贴合他们的生活惯?这句话,倒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把智能融到家具、手机、车里,最怕的就是用不惯。毕竟,复杂不复杂,关键看用起来顺手。
问个问题:你觉得理想以后会不会以年轻的标签,推出个更酷炫的版本,甚至能弄出点梗来?我猜可能会,但又怕太快失控。这背后,究竟要不要冒那风险?还真不好说。
说着,我突然觉得,代言人不光是一张脸,还是个象征。像我这样的车迷,看到易烊千玺奔赴理想,我会想:这不就是年轻家庭+多面生活场景的一种预设吗?试问:未来的家庭车,真的要走青春+技术双料加持的路线么?或者,反而是稳妥+用心更实在?其实最好的答案,也许藏在某一份日常的细节里。
这些天我在想:其实我也挺喜欢那种用车感,特别是在日常一想到准备出门的瞬间。车的细节总能打动我一点。比如那天我朋友的车门居然自动滑开,等我试了试门感受时,才发现:设计得还挺巧思。
总说到这,心里还是觉得:未来会出现怎样的家庭智能车场景?平凡到什么程度?也许哪天我会在早晨起床后,看着窗外那辆理想,想,这车是不是也是我们的家庭成员了?小细节,往往能透漏一份未来。
有没有想过: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辆未来的家庭车,你会把它变成什么样子?我还真没想明白,但有个猜测:可能会把生活场景化做得更彻底——像家里那样,让车懂你。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