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敲在货车的铁皮顶棚上,一如既往,深夜的物流园灯火通明。运输司机卢师傅看着刚卸完的空车厢,皱起了眉头。这是他这个月第三次给客户送货,赚的钱却不及去年这个时候的一半。对面修车铺的小马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一年到头修的不是旧车,是自己的心。”这样的画面,在中国商用车行业,比打过的发票还多。
“百亿补贴”听上去像是个解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谁不愿意多卖点车?市场数据也很配合:今年1到9月,全国商用车批发销量突破310万辆,同比增长7.58%。一纸补贴,提振了销量,也顺手止住了一些公司的亏损。对于正在看财报数零的主机厂来说,这种场面大约可以算半个美梦。但我常跟同行说,药能刺激人活蹦乱跳,却不能治好根上的病。问问正在路上“送命跑单”的卡车司机就知道,挣钱依旧难。
表面风光,靠堆量堆出来的数字,却藏着一个老大难——“量大利微”。企业拼着命卖新车,价格越卷越低,利润却薄得跟大理石上的灰尘一样,经不起工业风一吹就散。钟渭平秘书长那句“补贴虽在短期拉动了销量,没弥合研发与创新鸿沟”点得准。站在行业现场,这话听起来有点像病理学报告:指标“看着好看”,病灶却还在病人的深层组织里游荡。
中国商用车最大的短板,就是生态和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整个行业像条只肯往前冲、不舍得回头的赛跑狗,拚命追着销量跑,对“车卖出去了以后”的链条兴趣寥寥。新车销售是块独苗地,割一茬算一茬,撂下的旧地杂草丛生没人管。结果经销商“零服吸收率”只有20%多,简单讲,新车卖出去,后服务榨不到油水——可人家美国人能做到100%,这不是服务,是收割。
再来聊聊二手保值率——五年过去,一辆商用车只剩原值的三分之一。日系车人家动辄55%起步,好歹给车主留点念想。我们这保值率,别说用户心寒,二手车商都想哭。你让我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四个字形容国内主机厂,大半得打个大大的问号——热衷于首销、冷漠于后市,不是闭环,是断头路,谈何“生态”?
服务这碗饭不香,售后链嫌它脏。主机厂和经销商仿佛只要销量,只要新单进账,剩下的让市场自生自灭,最后所有人都过得艰难。产业讲生态,可现实像一场走钢丝:一边是生存的攀爬,一边是掉下去的利润和口碑。美国、欧洲玩的是大生态——售后、配件、二手、金融,做的是全链条闭环经营。我国主机厂挥着大刀“杀新车”,后面的战壕连挖都懒得挖。
想想就有点荒谬——只卖新车,像银行只靠押钞机过日子;修车服务和二手市场低效得让人怀疑商用车下线后直接进了博物馆。倒不如说,很多厂商和经销商其实也想走生态这条路,可惜平台搭建、标准制定、风控保障,都是钱和人的事。行业的温饱线还在,没人想冒更大风险。逻辑就这样死死纠缠在利润、结构和心态的“三明治”里。
当然,黑色幽默的部分往往更耐人寻味。行业里最爱说“卖车容易,挣钱难”——这话得颁金句奖。高层开会议论文,底层修车补螺丝,真正逃不开的,是“先保命再挣钱”的现实调侃。数据说盈利企业多了,资本市场欢欣鼓舞。殊不知这是靠补贴养的“虚胖”,没补贴时肌肉一摸,全是松垮的。看似稳健的财报曲线里,藏着对明天的半夜叹气。
理性来看,补贴的确解燃眉之急。短期销量飙升,企业喘口气。可补贴的钱不是长流水,政策朝令夕改谁也说不准。更关键的是,补贴挡不住结构性困局。只卖新车的模式像开盲盒,头彩之后就是刷副本。生态若起不来,用户价值流失,公司利润被稀释到尘埃里,最后大家继续卷价格、拼销量。
所以,走向体系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是行业迟早要补的课。但我得承认,难度非同小可。体系搭起来得借鉴国外经验,也得接地气——拼渠道,拼服务,拼金融能力,都考验主机厂和大经销商的底气。眼下留给行业人的锻炼时间不多了。不敢在后市场和二手环节下功夫,明天的利润表上的“微”,可能就不是微利,而是危险的微。
写到这里,不禁多想一句:在这个连自动驾驶都喊着革命的时代,还这么老实巴交地守着“新车-卖完-走人”的套路,行业真的甘心吗?钱可以靠补贴赚一时,生态得靠经营活一世。只是,这条演化之路究竟有多远,是不是每个玩家都能坚持走下去?行业的蛋糕,到底该怎么切,才能让大家都多嚼两口,而不是牙里全是面包渣?
如果让我给行业和同行们留一个问题,那大概就是:在补贴消退之后,商用车生态,你准备好做自己的“全科大夫”了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