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5000米海拔,燃油车喘成哮喘,这台365千瓦双电机增程SUV反倒跑出5.3秒破百

川藏线5000米海拔,燃油车喘成哮喘,这台365千瓦双电机增程SUV反倒跑出5.3秒破百

上个月在理塘遇见个开普拉多的哥们,堵在路边喘粗气——不是人喘,是车喘。海拔4700米,他那台4.0排量的老普拉多油门踩到底也提不起速,原本能跑140的车硬是被憋到80出头。旁边刚好有台问界M9增程版超过去,声音闷闷的但加速挺猛。后来聊天才知道,那车主从成都一路开过来,动力基本没衰减,百公里加速还能稳在5秒多。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一阵。传统燃油车在高原动力衰减三成算正常现象,空气稀薄氧气不够,内燃机烧不透油当然没劲。但电机驱动这套逻辑完全绕开了这个坑——电池放电,电机转圈,跟空气密度没半毛钱关系。虽然车上还挂着台增程器在烧油,但它主要负责发电补能,对动力输出的直接影响被削弱了大半。

翻了翻这车的动力配置,前后双电机加起来365千瓦功率,扭矩675牛·米。前面用异步电机,后面搭同步电机,据说是为了兼顾效率和响应。亏电状态下油耗能压到6.9升,对两吨多的大车来说不算特别亮眼,但也没拖后腿。增程器热效率做到41%,这个数字在行业里属于中上水平。

城市智驾能跑,但别太依赖

现在新车发布会上但凡不提“无图领航”,都不好意思叫智能车。实际体验下来,大部分铺装路面和规则路况确实能放心让系统开,但碰上突发状况还得自己接管。比如三轮车突然变道,或者行人晚上横穿马路,这类长尾场景系统反应会慢半拍。

问界这套方案堆了27个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该有的都有。在重庆那种魔幻立交桥城市跑下来,接管频率控制得还行,盘龙立交那种五层螺旋弯道也能跟下来。不过得说清楚,雨雪天气这套系统表现会打折扣,激光雷达碰上密集雨滴容易误判,这是整个行业的通病,不光是一家的问题。

代客泊车功能倒是挺实用,记忆路线能做到1公里,小区地库或者公司停车场这种固定场景用起来省心。但首次设置得自己手动开一遍让它学习,后续才能自动复现。

三排座的空间博弈

川藏线5000米海拔,燃油车喘成哮喘,这台365千瓦双电机增程SUV反倒跑出5.3秒破百-有驾

三排座SUV的第三排,十台车里九台都在凑合。这车轴距3.1米,第三排坐垫长度做到500毫米,比同级车多出一截。第二排零重力座椅能躺到152度角,配合腿托和腰部气囊按摩,跑长途确实能缓口气。

座椅旋转机构算个加分项,电动调节角度能实现45度、90度、180度几个档位。上下车的时候转45度方便进出,侧对窗户能看风景,转到180度能跟后排面对面聊天。这功能日常用得不多,但偶尔露营或者家庭聚会,多少能派上点用场。只是机械结构多了,后期维护成本可能也得多考虑考虑。

充电速度,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800伏高压平台配5C快充电池,理论上15分钟能从10%充到80%电量。实际测下来,峰值功率确实能摸到520千瓦,但前提条件不少:得找到匹配的超充桩,电池温度在最优区间,剩余电量也得合适。这几个条件凑齐了,充电速度确实快,但日常使用能达到理想状态的次数不算多。

冬天零下二十度环境里,即便开了电池预热系统,充电效率还是会掉15%左右。物理规律摆在那儿,低温下电池活性降低,这是目前整个行业都在攻克的难题。

续航方面,CLTC标称1100公里综合续航,纯电200公里。冬季高速跑120时速,实测续航达成率大概八成多,开热泵空调能稍微优化一点能耗。城市通勤为主的话,系统会优先用电,油耗能压到5升多,但一上高速发动机介入频率明显提高,油耗也会跟着往上走。

鸿蒙生态的适配瓶颈

车机用的高通8295芯片,多屏联动和语音控制这些基础功能都挺流畅。车控家居听起来科幻感十足,离家五公里自动开空调,车内语音开灯关窗帘,但前提是家里智能设备得全是鸿蒙系统。目前兼容的第三方品牌不算多,如果家里用的是米家或者其他平台,这些功能基本用不上。

川藏线5000米海拔,燃油车喘成哮喘,这台365千瓦双电机增程SUV反倒跑出5.3秒破百-有驾

副驾娱乐屏能跑《原神》,60帧稳定不掉,但坐车玩游戏容易晕车,这配置更多是展示硬件能力。实际使用场景可能更多是看视频或者刷短视频,游戏功能略显鸡肋。

静音水平和底盘调校

双层夹胶玻璃加底盘空腔注蜡工艺,再配合主动降噪系统,120公里时速下车内噪音测得58分贝左右。这个成绩在同级别算中等偏上,但胎噪还是会传进来一些,毕竟物理隔音有天花板。

悬架搭载智能阻尼系统,带预瞄功能,摄像头识别前方路面坑洼后提前调整软硬。过减速带没那么生硬,但整体调校偏舒适取向,快速过弯时侧倾抑制不算特别强。喜欢开船感的会觉得舒服,追求操控的可能不太满意,这是取舍问题。

售后网络决定用车体验

华为授权服务中心号称全国三千多家,三四线城市覆盖比一些新势力品牌强些。三电系统终身质保听着挺好,但具体条款得仔细看,电池衰减到多少才能免费更换,首任车主还是所有车主都享受,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后续用车成本。

异地远程诊断和三天零部件供应周期是亮点,但也得看当地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小城市的店可能只能处理常规保养,碰上复杂故障还是得往省会城市跑一趟。

增程这条技术路线,适合那些偶尔跑长途、不想被充电桩束缚的用户。城市代步优先用电省油钱,长途出行靠油箱撑续航,算是在纯电和燃油之间找了个折中方案。各家技术差距在缩小,比的更多是细节体验和售后服务能不能跟上。至于值不值得买,还得自己去试驾感受,毕竟开车这事儿,数据只是参考,屁股和方向盘最诚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