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车主被骂到删号,半年后我在服务区看到了他:充电12分钟,续航多跑220公里
上个月在沪宁高速服务区,认出了那个曾经因为发视频被网暴的车主。半年前他晒了段SU7加速视频,评论区全是“雷军水军”“花钱买吆喝”,最后被骂到关闭评论。这次碰见他,正蹲在充电桩旁边抽烟,车显示屏从红色10%跳到绿色80%,我掐着表算了下,前后也就够抽一根半烟的时间。
“还开着呢?”我随口问了句。
“卖?卖给谁?”他弹了弹烟灰,“网上骂的那帮人,见都没见过实车。”
这话倒不假。这车当初上市,风阻系数0.195Cd的数据一出来,论坛里直接吵翻了。有人翻出保时捷Taycan的数据对比,说小米肯定测试注水;也有人质疑800V平台是噱头,理由是“国产技术不可能这么快”。但数字这东西,开上路就藏不住。
他那台车跑了快两万公里,前杠蹭掉点漆,轮毂有些发黄,一看就是真在用的状态。我绕着车转了一圈,发现尾翼会根据车速自动升降——停车状态收起来,一启动就弹出个小角度。他说这玩意儿120km/h以上才会完全展开,能提供140kg下压力。听着挺玄,但高速跑起来确实稳当。
坐进车里,才明白为什么车主们喜欢拍视频。前挡风玻璃上投着AR导航,转弯箭头直接叠加在实景车道上,误差能精确到几厘米。中控那块16.1英寸屏幕,我随手戳了几个应用,启动速度快得离谱,完全没有卡顿感。他演示了句“打开空调26度,播放周杰伦,导航去陆家嘴”,话音刚落,三件事同时开始执行。整个过程不到两秒,连个“好的”都没说。
“这套系统花了多少功夫?”我问。
“不知道,反正用起来顺手。”他调出历史记录给我看,语音识别成功率显示99.3%,包括那些带方言口音的指令。
最邪门的是那个香氛系统。他切到运动模式,车里立刻飘出薄荷味,提神醒脑那种;换成舒适模式,味道变成雪松香,整个人都放松下来。这功能听着挺鸡肋,但跑长途的时候确实管用。他媳妇每天通勤一小时,现在已经习惯用香氛调整状态,说比喝咖啡见效快。
说到长途,他给我看了趟哈尔滨的行车记录。零下15度,CLTC标称830公里的版本,实际跑了500公里后,表显剩余续航还有120公里。这数字搁电车圈子里算异类,毕竟冬天续航打骨折是行业默认规则。他解释说车机会提前预热电池,把低温衰减从35%压到18%左右,但具体算法怎么做的,他也说不清。
底盘这块更有说头。他带我上高架试了圈,普通路面软软的,过井盖几乎没震感;一拐弯加速,悬架立刻绷紧,侧倾角控制得死死的。后来聊起来才知道,这车每秒监测悬架状态1000次,遇到颠簸路会自动吸收78%的冲击力。听着像黑科技,但实际体验就是舒服,没那么玄乎。
“你那个漂移模式真能用?”我想起他之前被喷最狠的那条视频。
“封闭场地试过,挺好玩。”他打开手机翻出当时的片段,一个标准的甩尾动作,车尾划出漂亮的弧线。评论区全在骂他炫技,但他说这功能设计得很友好,普通人也能上手,只是大家不信罢了。
充电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他后不后悔买这车。
“后悔个屁。”他掐灭烟头,“网上那帮人,一年后还在键盘上敲字,我都开两万公里了。”
这话虽然糙,但确实有几分道理。这车争议归争议,但那些真金白银掏钱的车主,很少见到有人开几个月就转手的。论坛里倒是有不少长测报告,提得最多的是座椅舒服、夜间后视镜防眩目好用、自动泊车识别率高——都是些不显眼的细节。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车主会主动拍视频分享用车体验,内容都挺平淡,就是日常通勤、周末出游、高速续航之类的。没有夸张的文案,也不刻意强调参数,但播放量都不低。大概是因为这些场景太真实,真实到让人相信这车确实在用,而不是停在展厅里当模型。
临走前,那车主又补了句:“下次再有人问值不值,我就说一句话——骂的人没开过,开过的人不骂。”
我笑了笑没接话。技术这东西,时间会给答案,急不来。至于值不值,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别人说再多也没用。
只是那个12分钟充电的场景,确实挺让人印象深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