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买全尺寸SUV?问界M8单月卖出2万台,老牌车企这回真坐不住了,背后这笔账细琢磨挺有门道
上个月在4S店转悠,销售小王神秘兮兮凑过来说:“哥,现在40万买全尺寸SUV的人,十个里有七个都盯着问界M8看。”我当时还不太信,后来翻了翻数据——9月这车卖了21,244台,这数字放在以往得是BBA才敢想的销量。
说实话,这事儿透着几分邪门。以前这价位段,要么就是汉兰达那种皮实耐用的“老实人专用车”,要么就是X5、GLE那种撑门面的家伙。可现在局面变了,懂行的人都在琢磨一个事儿:同样的激光雷达、800V快充这些配置,别家卖50万往上,问界偏偏能压到40万出头。这中间的差价去哪儿了?有人说是成本控制得狠,也有人说是用销量换利润,反正具体怎么算的账,外人也说不清楚。
市场上现在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蔚来那边搞了个租电池的玩法,L90这车标价31万多,但租电池能直接砍到23万,每个月交980块租金。上海有个朋友就选了这套方案,他跟我算过账,说三年下来比同级别油车能省个三四万,关键是换电站三分钟搞定,不用排队充电。这种模式以前在出租车、网约车上试过水,现在私家车主也开始认这个理儿了。
领克900那车我坐过第三排,得承认空间确实整得不错。身高一米八的人坐进去,腿能正常伸直,不像有些车后排就是个摆设。不过话说回来,空间大小这事儿也得看个人需求,有些家庭一年到头也用不了几回第三排,倒不如把钱花在其他配置上来得实在。
极氪那款9X,试驾的时候有个细节挺打动人。高速上开着辅助驾驶,车子自己识别出前方修路路段,提前就开始规划绕行线路,整个过程没啥顿挫感。不过这类功能说到底还是辅助,真遇到复杂路况,方向盘还得自己握紧了。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的判断,这是我这么多年开车的体会。
理想L9这两年有点儿意思,销量从高峰期往下掉得挺明显。倒不是说车不行,而是当年它那套“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现在哪家都有了,没啥稀罕的。再加上智能驾驶这块更新慢了点,算力跟不上新车的节奏,消费者自然就有别的选择了。市场就是这样,你站着不动,别人就从旁边超过去。
比亚迪旗下腾势N9那套插混系统,亏电状态下动力输出还挺稳,这点在高原跑长途的时候能感觉出来。不像有些增程车,电池没电了就明显感觉肉。不过这车刚上市没多久,具体耐用性如何,还得看后续车主的反馈。
零跑和深蓝这两家把价格打下来之后,整个市场格局都在重新洗牌。二十来万就能买到激光雷达、高压快充这些配置,放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当然了,配置堆上去容易,产品力能不能长期稳定,这才是关键。毕竟买车不是买手机,用个三五年才能见真章。
现在这个时间点入手全尺寸SUV,挺考验眼光的。技术更新太快,今年的顶配可能明年就成了标配;价格波动也大,早买晚买差个好几万很正常。我个人的建议是,先想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是要纯电的便利,还是增程的续航安心感;是看重智能驾驶,还是更在乎机械素质。想明白这些,再去店里实际体验几款车,心里自然就有数了。
这两年汽车圈的变化,确实比过去十年加起来都大。以前买车看品牌溢价,现在得看技术含量;以前比发动机变速箱,现在得比芯片算力。不过说到底,车还是个代步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些参数配置表上的数字,终归要落实到日常用车的体验里,才算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