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谁再敢拉比亚迪车门报手机尾号。
这事儿最近确实消停了不少,估计是背后投流的“友商”觉得这招使老了,换了新目标,开始全力围剿理想,满世界刷“理想车主素质低”的剧本了。但你回头想想“拉车门”这波操作,简直是商业竞争里的一股泥石流,又脏又有效。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谁打个网约车,能不看车牌就冲上去“呲啦”一声拽人家车门的?还特无辜地问一句“师傅,尾号xxxx走不走?”得亏比亚迪车主脾气好,这要是换个暴躁老哥,可能当场就是一出全武行了。
这些视频虽然每一个都透着一股子反常识的拙劣,但架不住它像病毒一样满网乱飞。量变引起质变,当一千个、一万个这样的视频糊你脸上的时候,一种恶心人的刻板印象就这么硬生生造出来了。这招阴损就阴损在,它不跟你聊技术,不跟你拼销量,它直接往你品牌形象的心窝子里捅刀子。它就是要在大伙儿心里种下一个挥之不去的种子:比亚迪,哦,那不是满大街跑的网约车嘛?这对一个正拼了命想往上走、想撕掉“廉价”标签的品牌来说,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咱们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回到这一切疯狂的起点。为什么偏偏是比亚迪?因为风头太盛了。就在2023年第四季度,一个让很多人,尤其是让马斯克睡不着觉的数据诞生了——比亚迪的纯电汽车销量,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超越了特斯拉。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这是直接冲上了人家的精神高地,把那面飘扬多年的“电动车之王”的旗给拔了。你以为这只是一张冰冷的销量报表?不,这是战争打响的号角。
特斯拉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电动车、是科技感、是“酷”的代名词。它的品牌光环强到可以掩盖掉内饰简陋、公差感人等一系列问题。而比亚迪呢?从电池制造商起家,一路摸爬滚打,长期被扣着“性价比”、“接地气”的帽子。当这个曾经你觉得“土里土气”的小子,突然有一天穿着西装,在全球派对上抢了你的舞伴,成了全场焦点,你说你能不急吗?
所以,那场轰轰烈烈的“拉车门”运动,根本就不是什么无聊的恶作剧,它是这场“王座之争”里,一枚成本极低、杀伤力却不俗的“认知炸弹”。正面战场上,比亚迪靠着“电比油低”的凶猛价格战,从秦、宋到海鸥,把十万到二十万区间的市场搅得天翻地覆,杀得传统油车丢盔弃甲。特斯拉被迫连续降价,利润都砍疼了。高端市场上,比亚迪的汉、唐系列不断上探,仰望U8更是用原地掉头、水上漂这些“黑科技”直接把品牌调性拉到了百万级别,虽然不指望走量,但这是在宣告:我比亚迪,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低端局里混日子的吴下阿蒙了。
眼看硬实力打不过,怎么办?那就玩软的。攻击你的技术壁垒?比亚迪有刀片电池、有DMI混动,这都是实打实的护城河。攻击你的销量?那数据啪啪打脸。最后发现,最好下手的,就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品牌形象。于是,“拉车门”应运而生。它就像在你的白衬衫上泼的一滴墨,虽然洗得掉,但恶心你的目的达到了。它精准地抓住了比亚迪销量构成中,网约车市场占比较高的这个点,并将其无限放大,试图把整个品牌都钉死在“营运工具”的耻辱柱上。商战嘛,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且没底线。
比亚迪自己呢?王传福一直强调“我们不拉踩友商”,一副理工男埋头搞技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姿态。这种定力值得尊敬,但在如今这个舆论能杀人的时代,是不是有点过于“佛系”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你不想玩,但对手会逼着你下场。你看,这波“拉车门”的风头刚过,攻击理想的子弹又上膛了,手法如出一辙,还是从“车主”这个软肋下手。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低成本的舆论战术,已经成了行业内的“常规武器”。
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比亚迪会超越特斯拉吗?如果只看销量,它在某个季度已经做到了。但一个真正的“超越”,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品牌价值的超越,意味着全球消费者心智的占领,意味着在技术尖端领域(比如自动驾驶和AI)的全面引领。比亚迪现在赢了“量”,但特斯拉依旧手握“价”和“势”——更高的单车利润,和那个由马斯克个人魅力与先发优势共同构建的强大品牌势能。
这场战争,远未到鸣金收兵的时候。比亚迪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路上也布满了对手撒下的钉子和泼来的脏水。那个被强行拉开的车门,或许很快会被人遗忘,但它所代表的那种看不见的战争,只会在未来愈演愈烈。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神操作,你觉得,下一个被拉车门的,又会是谁家的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