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聪明人堵成“鸳鸯锅”!高速服务区已全是“泡面人”
一位从广州出发回湖北老家的辰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为了避开高峰选择提前出发,却在湖南官庄服务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场面。
充电排队号码已经叫到了49号,十几名车主在仅有的两个充电桩前焦急等待。
最终她在服务区耗费了三个小时才充上电,加上充电时间总共花了四个小时。
这样的场景在今年的国庆假期高速公路上并不罕见。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回回堵的都是同一批大聪明,前年十一晚上8点出发堵了,去年十一凌晨4点出发堵了,今年十一凌晨3点出发还是堵”。
这番自嘲引发了众多驾车者的共鸣,大家纷纷分享自己被堵在高速上的经历。
有车主从深圳回湖南,平时仅需7小时的路程这次开了21小时。
还有车主在江苏刘老庄服务区停留时发现,清晨5点的服务区已经停满了车辆。
这些试图通过提前出行来避开拥堵的“聪明人”,最终在高速上形成了集体被困的“鸳鸯锅”局面。
隐形堵点才是元凶
很多人认为堵车是因为道路不够宽阔,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服务区出入口是造成拥堵的首要隐形元凶,当车辆需要进出服务区时,会打乱正常车流节奏,导致后方车辆减速等待。
据统计,近三成的高速拥堵都与服务区出入口有关。
隧道和桥梁也是容易形成瓶颈的地方,这些路段通常限速较低,加之部分驾驶员担心追尾而刻意放慢速度。
例如在秦岭隧道群,经常出现进入隧道前时速可达80公里,进入后却只能以40公里速度前行的状况。
短短十公里的隧道,堵上一小时是常态。
交通事故更是雪上加霜,节假日期间车流量大,疲劳驾驶和随意变道行为增多,轻微刮蹭事故频发。
有高速交警表示,一些仅需十分钟就能处理完的事故,由于车主未能及时移车,可能造成长达两小时的拥堵。
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长征
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这个假期的高速出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充电等待游戏。
在京哈高速的一个服务区,有车主反映充电排队号码叫到了60多号,等待时间将近四小时。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预测,国庆期间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将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
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存在明显的潮汐特征,平日使用率不高,节假日需求却集中爆发。
数据显示,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日均充电量可达平日的3.3倍。
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平时闲置、战时不够”的问题难以解决。
为什么充电桩数量跟不上需求?部分服务区土地租金和进场费较高,建设协调难度大。
加之位置偏远维护成本高,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社会运营商投资意愿不足。
虽然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累计建成充电桩2.88万个,但面对假期集中出行,仍显得捉襟见肘。
人为因素加剧拥堵
除了客观条件限制,一些驾驶员的行为也给拥堵问题火上浇油。
加塞行为屡见不鲜,有些驾驶员见到前方车流缓慢就随意变道插队,往往刚加进去就遇到通行受阻,反而阻塞了后方整个车流。
低速行驶同样令人头疼,明明限速120公里的车道,却有车辆以60公里的速度行驶并占据快车道。
这条生命通道时常被个别驾驶员当作临时停车区。
有人甚至在应急车道上睡觉、吃东西或下车散步。
去年国庆期间,一辆救护车就因为应急车道被占而延误了20多分钟,险些危及患者生命。
这些“自私操作”不仅加剧了拥堵,还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高速交警提醒,非紧急情况占用应急车道是违法行为,对于此类行为将依法严肃处理。
错峰出行的悖论
许多车主精心策划的错峰出行策略,今年似乎集体失效了。
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提前出发,结果形成了新的出行高峰。
一位车主无奈地说:“你们猜我明年十一几点出发?”这种预判了别人预判的出行策略,反而造成了更早的拥堵。
交通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出行呈现出“四波集中高峰”特征。
第一波高峰从9月30日下午16点开始持续到22点,第二波高峰在10月1日上午8点至12点。
这意味着试图通过提前出行来避开拥堵的车主,很可能正好撞上这些新形成的出行高峰。
面对这种局面,有交警部门建议,真正的错峰可能需要选择更为非常规的时段。
比如凌晨2点到4点出发,高速上的车流会相对较少。
但同时也提醒驾驶员注意避免疲劳驾驶,确保行车安全。
服务区的“泡面人生”
“高速服务区已全是‘泡面人’”不仅是网友的调侃,
在各个服务区,随处可见端着泡面等待的旅客,有的在等待充电,有的只是因为堵车时间过长而稍作休整。
服务区业态经营时间被延长至24时,但在大流量服务区,资源仍然紧张。
为了缓解充电压力,一些地方采取了应急措施。
例如山东推广“红、黄、蓝”三级应急保障机制,当单桩排队车辆超过5辆时启动“红色”预警,采取双区分流充电等方式缓解压力。
广东则在充电繁忙服务区增设移动充电车,并引导车主至对向服务区充电。
但这些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有待观察。
有车主表示,一旦堵在高速上,除了耐心等待别无选择。
“下高速充电也不现实,到了城区可能还是要排队,还耽误时间”。
拥堵背后的数字
今年国庆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预计将达到6100-620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3%。
峰值出现在假期第一天,即10月1日。
部分省份的日均出口流量预计将达436万-448万辆,同比增长约5.5%。
这些数字背后是巨大的交通压力。
在山西,预计最高峰高速公路日通行流量将突破198万辆次,全省高速假期总通行量预计突破1512万辆次,较去年上涨约9%。
江苏每天出行的新能源汽车预计超过72万辆。
拥堵路段也呈现出规律性分布。
在山西,G55二广高速太长段、G5京昆高速祁临段、S87运风高速等是流量较大的路段。
在江苏,G2京沪高速苏州无锡段、G15沈海高速苏通段、G1515盐靖高速兴化段等路段容易因流量上升产生拥堵。
面对这些数据,有交通专家指出,单纯增加道路宽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何科学引导车流、优化出行时间选择,才是缓解节假日拥堵的关键。
这个国庆假期,高速公路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那些试图通过提前出行避开拥堵的“聪明人”,最终在高速上相聚。
服务区里吃泡面的人群和充电桩前漫长的队伍,共同构成了这个假期的独特风景。
当出行成为一场煎熬,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节假日的度过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