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9月交付破5万,领克扛大旗双增长明显放缓,比亚迪赵长江开炮背后反映行业竞争白热化和产能焦虑

10月一开头,极氪的9月交付数据就刷了屏:51159台,领克和极氪两驾马车拉着同比8.5%,环比14.1%。你没看错,双增长没错,这在当下新能源大盘里还算不赖,但别高兴得太早,跟去年那种翻倍式增长比,差着一条街。市场饱和了?消费者挑剔了?还是产品换挡期飘散出点焦虑?我说点我看到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年初极氪交付遇到过芯片和供应链梗阻,那段时间用户等车等得直皱眉头。对比一下,比亚迪9月光一个品牌就卖了28万台,蔚来和小鹏分别有1.5万和1.2万,再对上极氪儿的5.1万,明显在第二梯队,但增长放缓明显。你们说,这背后的原因会不会就是——供不应求,还真就是供不应求,产能扯着这哥们的脖子,卡了场子。

极氪9月交付破5万,领克扛大旗双增长明显放缓,比亚迪赵长江开炮背后反映行业竞争白热化和产能焦虑-有驾

极氪9月还放了句话:9X产能目前供不应求,如果交付有影响,我们会补贴明年购置税退坡差价。听起来挺豪气,细琢磨就感觉这是典型的产能焦虑式承诺。是不是赌一赌明年能顶得住?还是已经预见了订货堆积?我在这地方想起曾和一个极氪4S店销售的闲聊,他半笑着跟我说:现在开个生产线就像盖楼,差一环就全倒。产线不灵光,环节一耽搁,用户体验一坏,品牌口碑就跟着跳崖。补贴就像打个止血针,但用户真正想的只有一个字——快。

比亚迪赵长江的社交炮火你们都看到了:9x,要不要脸?据说是怼极氪的。说真的,这情绪化的言辞,折射的行业内卷和竞争之激烈。比亚迪背靠骄人的销量和完整供应链,压力不小。销量虽然高,增速却没还能维持过去的狂飙,竞争对手一分得,就是自己一分失。看到这儿,你不禁想,极氪把比亚迪挤得紧,这场拉锯战接下来谁能领先?你觉得比亚迪真的拿得出手的,是高端还是拼命压低的价?

极氪9月交付破5万,领克扛大旗双增长明显放缓,比亚迪赵长江开炮背后反映行业竞争白热化和产能焦虑-有驾

再说说我自己,作为极氪009车主,一路开过不少新能源,坦白讲,我对比亚迪真的没啥好感,仰望也是一样。说来不好听,比亚迪那东西,咱得承认,他们链条强,量又大,但本质上更像是低端货的超级工厂。你路上去看看有多少把极氪赛事数字车牌挂的?又有多少比亚迪车?我估计,合起来才刚好赶上极氪和领克的总和而已。看到这,你会不会想,极氪和领克其实才是真在走高端路子?

极氪和领克双品牌打法,倒是踩对了年轻消费群和细分市场的痛点。领克09成网红车,极氪001也没少被翻牌。问题是品牌定位清晰不够,普通消费者经常分不清极氪和领克是啥关系,我跟朋友讲了半天,他还以为这是两家公司。营销能力这块,极氪和领克与蔚来、小鹏比,差距挺大。特别是软件智能化,小鹏的XNGP和蔚来的NOP动辄被拿来吹,如果把极氪和他们比,你会发现极氪的智能驾驶到底还有多久能追上,这就是一个硬指标。就算车子好开,卖阶段讲故事能力还得长点心。

极氪9月交付破5万,领克扛大旗双增长明显放缓,比亚迪赵长江开炮背后反映行业竞争白热化和产能焦虑-有驾

这让我再自嘲一句,之前我说极氪在造车上就是吉利背书,制造和渠道是天然优势,这话现在看是有点片面。供应链短板、芯片转供、材料涨价,这些问题谁家没碰着?吉利再牛也不是神仙。纯新能源造车,这活儿不像插个电池那么简单,更多是场复杂的大戏,你想象成做菜吧,原料时好时坏,厨具老化了,一锅汤就可能两样味,客户端就是吃货的嘴,特挑剔。

你问现在极氪的状况怎么样?我感觉像是在走钢丝,既不能跌,也不能停。极氪009进军高端MPV,其实也是试水,MPV市场本身容量有限,但能不能在豪华感和智能配置上打出自己的牌,这事还真不好说。再者,补贴明年购置税差价算下来,也就是每车几千块,对于实际购车决策影响有限,用户其实更期待真的提车快。你有没有想过,极氪如果产能没解,用户预付了钱只能等,后面的口碑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个倒一个倒。

极氪9月交付破5万,领克扛大旗双增长明显放缓,比亚迪赵长江开炮背后反映行业竞争白热化和产能焦虑-有驾

最后聊会儿我今天路上见到的。邻居小李买了极氪001,开两个月了,吐槽说:车开着挺舒服,就是感觉智能系统反应有点迟钝,有点落后其它品牌。这话,让我联想到极氪软件定义汽车这口号得快点改口,不然真聊不下去。是升级策略不行?还是研发跟不上?可能是供应链拖慢了芯片迭代进度,也可能是软件开发缺乏积累,中间怎么把控好还有待观察。

(这段先按下不表)

极氪9月交付破5万,领克扛大旗双增长明显放缓,比亚迪赵长江开炮背后反映行业竞争白热化和产能焦虑-有驾

你说,这轮竞争下去,谁会先撑不住的?能否出现高价坐冷板凳的赢家?我倒是不确定,纯凭感觉,等产线真正满载后,谁的服务体系强、用户活跃度高,才可能笑到最后。你怎么看?或许我们下一次还能一起聊聊,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交付现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