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拿下全球70%份额,欧美为何只能看着干着急?
今天刷手机看到个数据,把我惊到了——2024年全球每卖出四辆电动车,就有三辆是中国制造。说实话,第一反应是“这数字靠谱吗”?仔细查证后发现,美媒这个统计还真没夸张。去年全球电动车产量1700万辆,中国生产了1286.6万辆,占比70.4%。更猛的是第四季度,这个数字直接冲到75%。
记得十年前说起好车,大家脑子里蹦出的都是德国奔驰宝马、美国福特通用。现在呢?比亚迪去年卖了427万辆新能源车,全球第一,比特斯拉多出近百万辆。前几天我小区同时进了三辆比亚迪海豹,邻居们围着看的热闹场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进口豪车。
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口红利。上周和做电池生意的朋友吃饭,他给我算了一笔账:澳大利亚挖的锂矿,98%要运到中国精炼;刚果(金)的钴矿,大部分也得在中国冶炼。最夸张的是石墨,全球99%的电池级石墨生产被中国掌控。说白了,咱们握住了电动车的“心脏开关”。
宁德时代的故事更像个传奇。这家企业连续8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去年装了339.3GWh的电池,占比37.9%。什么概念?比第二到第五名加起来还多。现在不仅是国产车用它的电池,连特斯拉、宝马、奔驰也得排队下单。
欧美国家当然着急。欧盟去年10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45.3%的关税,结果半年后就取消了。为什么?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算过账:中国产业链成本比欧洲低40%,加税最终全是消费者买单。现在欧盟改成了“动态最低售价”,说白了就是认清了现实。
美国那边更尴尬。新能源车渗透率才11.1%,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市场全靠特斯拉撑着,福特、通用的电动车根本卖不动。最讽刺的是,他们想发展本土产业链,却发现从锂精炼到电池材料都绕不开中国。宁德时代和福特在密歇根合建的电池工厂,本质上就是“中国技术+美国组装”。
我去年在慕尼黑车展看到比亚迪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有个德国工程师盯着汉EV的底盘看了半小时,最后说了句“这设计比我们领先一代”。那一刻突然意识到,中国车企的崛起不是靠低价,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
现在中国电动车正在复制手机产业的成功路径——从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做到300Wh/kg,续航突破700公里;蔚来的换电技术拿到德国莱茵认证;小鹏的智能驾驶系统已经能在欧洲高速路上自如穿梭。
有人说这是弯道超车,我倒觉得更像是换道超车。当欧美车企还在纠结如何把燃油车做得更精致时,中国已经用十年时间织就了一张从锂矿到整车的全产业链大网。等他们反应过来想追,才发现每个环节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接下来会怎样?上汽要在西班牙建厂,蔚来计划在德国布局200座换电站。到2028年,中国海外电动车产能预计达到500万辆/年。这场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而中国已经牢牢握住了方向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