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开车,或者在路上看车,可能很少会去想一个问题:汽车底下那些复杂的零件都是干嘛用的?
其实,在汽车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里,有一个叫“差速器”的东西,几乎是所有汽车都离不开的标配。
它就像是汽车传动系统里的一个老管家,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可就在最近,一位名叫维尔纳·穆勒的德国工程师,却站出来说,这个干了一百多年的老管家可以退休了,他发明了一套全新的系统,要把差速器彻底取代掉。
这消息一出来,在汽车圈里可以说是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新东西真有那么神奇,能颠覆百年的传统技术吗?
要弄明白这件事,咱们得先聊聊那个即将被“下岗”的老管家——差速器。
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一个我们开车时每天都会遇到,但可能从没注意过的问题:转弯。
您想想,当车子转弯的时候,外侧的车轮要走过的路程,是不是比内侧的车轮要长?
就像咱们在操场跑步,跑外圈的人肯定比跑内圈的人跑得远。
如果左右两个轮子被一根轴硬邦邦地连在一起,转速完全一样,那转弯的时候车子就会非常别扭,内侧的轮子想慢点,外侧的轮子想快点,俩轮子一“较劲”,车子要么转不过去,要么轮胎就会在地上严重磨损,开起来既不稳当也不安全。
差速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生的。
它是一套精巧的齿轮机构,能很聪明地在把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两个轮子的同时,允许它们以不同的速度旋转。
这样一来,车子就能顺顺当当、安安稳稳地转弯了。
听起来,差速器是个很完美的发明,对吧?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的这个“聪明”劲儿就变成了致命的缺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越野或者在冰雪路面上行驶。
想象一下,您的车有一个轮子不小心陷进了泥坑里,或者压在了一块冰上,这个轮子就会疯狂地打滑,失去了抓住地面的能力。
这时候,差速器的“坏毛病”就暴露了:它会把发动机的动力,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这个最容易转动的、正在打滑的轮子,让它在原地空转得更起劲。
而另一边那个稳稳当当踩在结实地面上、最有力的轮子,却因为差速器的“公平分配”,分不到一点动力,只能在那儿干着急。
结果就是,您在车里踩着油门,听着发动机轰轰响,车子却在泥坑里越陷越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普通的两驱车,只要有一个驱动轮打滑,就基本动弹不得了。
对于四驱车来说,情况稍微好点,但如果前后轮之间、左右轮之间的差速器没有特殊处理,同样会遇到三个轮子有附着力,一个轮子打滑就走不动了的尴尬局面。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工程师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叫“差速锁”。
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机械装置,在需要的时候把差速器锁死,强制左右两个轮子以完全相同的速度转动。
这样一来,就算一个轮子打滑了,动力也能传递到不打滑的那个轮子上去,帮助车辆脱困。
这在硬派越野车上很常见。
但差速锁也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直线行驶时短时间使用,一旦锁上,车子就没法正常转弯了。
所以开这种车的驾驶员,需要根据路况不停地手动去锁止或者解开,操作非常麻烦,对驾驶技术要求也很高。
现在,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德国工程师穆勒发明的这个“Line Traction”系统,中文可以理解为“线牵引”系统。
他的思路就非常彻底:既然差速器这么麻烦,一会儿要灵活,一会儿又要锁死,干脆就不要它了!
他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动力传递方式。
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给每个车轮都安装上一套独立的、由电脑控制的“动力调节器”。
这个调节器主要由一套特殊的行星齿轮和一套精密的液压系统组成。
发动机的动力不再经过传统的差速器,而是直接驱动这四个独立的“动力调节器”。
这套系统工作起来非常有意思。
当车辆直线行驶,需要最大力气往前冲的时候,电脑会控制液压系统完全“锁死”,这时候四个轮子就像被焊在了一起,转速完全同步,发动机输出的每一分力气都被牢牢地用在了路面上,牵引力能达到最大化,绝不浪费。
而当车辆需要转弯时,这套系统的“智能”就体现出来了。
车载电脑会根据方向盘转动的角度、车速等信息,瞬间计算出在当前转弯轨迹下,四个轮子各自最理想的转速应该是多少。
然后,它会给每个轮子的“动力调节器”发出不同的指令。
比如说,对于转弯时在外侧、需要跑得最快的那个轮子,电脑就让它的液压系统保持锁死,获得全部动力。
而对于内侧那些需要慢下来的轮子,电脑就会精确地控制液压阀门打开一点点,让液压油在系统里受控地流动起来。
这种流动会巧妙地改变齿轮的传动效果,让轮子的速度正好降低到电脑算出来那个最理想的数值。
最关键的是,即使轮子在减速,它也始终保持着驱动力,而不是像传统差速器那样可能失去动力。
这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真正实现了全天候、全路况的四轮驱动。
无论何时何地,四个轮子都永远在“工作状态”,永远都有驱动力。
就算有三个轮子都悬空了或者陷在泥里,只要还有一个轮子能接触到结实的地面,这套系统就能把几乎全部的动力都传递给这唯一的轮子,帮助车辆轻松脱困。
这对于那些经常在山地、泥泞、雪地里作业的农用机械、工程车辆来说,简直是革命性的提升。
在展会上,一台安装了这套系统的拖拉机,在陡峭湿滑的草坡上如履平地,转向自如,展现出的强大抓地力和稳定性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叹。
其次,它对地面非常友好。
因为每个轮子的速度都受到了精确控制,转弯时不会出现轮胎被地面拖着走或者在地面上搓动的情况,车辆转弯非常平顺,几乎不会产生侧滑。
这样一来,即使是在娇嫩的草坪或者农田里作业,也不会对地面造成破坏。
当然,作为一项新技术,它也并非十全十美。
目前来看,主要的挑战有几个方面。
一是重量问题,把这么一套复杂的齿轮和液压装置安装在轮毂上,会增加车轮的重量,这对于追求轻便灵活的家用小轿车来说,可能会影响乘坐的舒适性和操控感。
二是系统的复杂性,液压管路和精密的电子控制单元增加了潜在的故障风险和维修难度。
三是成本,在量产初期,这样一套高精尖系统的制造成本,肯定要比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的传统差速器高出不少。
不过,这些挑战并不能掩盖这项技术的光芒。
尤其是在特定领域,比如农业、矿业、重型运输等,对牵引力的极致追求远远超过了对成本和舒适性的敏感度。
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的汽车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个思路显得格外有价值。
现在很多高端电动车已经开始使用前后双电机,甚至四个轮毂电机的方案,通过电脑软件来独立控制每个车轮的扭矩输出,这在理念上和穆勒的“Line Traction”系统不谋而合。
德国工程师用精密的机械和液压技术实现的独立控制,我们或许可以用更先进的电机和软件算法来实现,甚至做得更高效、更智能、成本更低。
这项德国的发明,对我们来说不应该仅仅是看个热闹,更应该成为一个启发,激励我们的工程师去思考,如何在我们已经具备优势的电驱动和智能化领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更加领先的传动技术路线。
汽车工业的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敢于打破常规、重新思考底层逻辑的创新者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