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时候开车开久了,会感觉车子这玩意儿是有魂的。
尤其是在那种万籁俱寂的深夜高速,全世界就剩下你和发动机的嗡嗡声,仪表盘上幽幽的光,像一双眼睛。
你就那么开着,感觉自己跟车合体了,马上就要冲破这个次元。
指针踩在120,一分不多一分不少,那是你和规则之间最后的默契。
然后,一辆车,可能就是辆普普通通的家用车,就那么“咻”地一下,从你旁边过去了。
没半点声响,也没什么挑衅,就是那么过去了,尾灯一闪,像个打着哈欠的鬼魂。
那一瞬间,你那点人车合一的玄学意境,碎得跟饺子馅似的。
你心里咯噔一下,不是气,是懵。
脑子里就一个念头:他超速了吧?
不对啊,我也120啊……难道我见鬼了?
别慌,你没见鬼,就是被你家车子给“PUA”了。
你眼前那块表,它压根就不是个诚实的孩子。
从它在生产线上被装进你车里的那一刻,工程师就给它下了个套:你可以虚报,但绝对不能瞒报。
这事儿甚至还被写成了一份正儿八经的国家标准,里面还有个神神叨叨的数学公式,大概意思就是,你看到的车速,必须比你实际跑的速度要快那么一点点。
所以说,你仪表盘上的120,只是个“建议零售价”,实际“成交价”得打个九折,甚至八五折。
这操作骚不骚?
它就像你妈总觉得你穿少了,一个道理。
核心目的就一个:怕你死。
怕你在不知不觉中,把油门踩进了违章通知单里,怕你把车开成一枚射向护栏的鱼雷。
所以,它宁愿让你在“快了快了,要超速了”的紧张感中,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右脚,也不敢告诉你真相:“哥们,放心踩,离摄像头还远着呢!”
这么一来,高速上最魔幻的场景就出现了。
你在快车道上,看着仪表盘稳在120,心里美滋滋,觉得自己效率拉满了。
可实际上呢,你可能就跑了个110,成了快车道上那个最稳如泰山的“移动路障”。
后面一溜车被你堵着,想骂人还得先变道,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这根本不是谨慎驾驶,这是被一个善意的谎言给忽悠瘸了。
这谎言的深浅,还不是固定的。
它跟你的轮胎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
新胎,气打得足,它骗你骗得还比较收敛。
等你的轮胎磨得跟葛优的发型似的,那它的谎言可就张口就来了。
你想啊,轮胎磨损,直径变小,轮子跑一圈的距离短了,那要达到同样的速度,转速肯定得上去啊。
车上的传感器就是个憨憨,它只认转速,一看转速上去了,立马就扯着嗓子跟仪表盘喊:“快了快了!不得了了!”
结果就是,表上显示120,你没准连100都没开到。
所以,你下次要是发现导航上的GPS时速跟你仪表盘差得越来越离谱,以前差个8公里,现在能差出15公里去。
你先别高兴,觉得自己赚了。
赶紧找个地方瞅瞅你那轮胎吧,大概率是它在给你报警呢。
懂了这个,你再看高速上的众生相,那就有意思了。
有些人,开个车跟拜神似的,双手死死攥着方向盘,眼睛直勾勾盯着时速表,绝不让指针越过110的雷池。
他们以为自己是这条路上最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实际上,他们才是那个最影响通行效率的“梗阻”。
当然,也别走向另一个极端。
知道了这事儿就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了,仪表盘干到130都觉得“洒洒水啦”。
你可别忘了,路边草丛里蹲着的那位交警大哥,他手里的那个玩意儿,可不认你仪表盘的“虚假繁荣”。
人家测的是你这铁疙瘩在三维空间里的真实位移速度,那叫一个六亲不认。
罚单寄到家的时候,可没地方给你写申诉信,标题叫《论仪表盘的自我修养》。
说到底,我们好像都得了一种“数字依赖症”。
开车看数字,吃饭看卡路里,睡觉看App评分。
我们好像忘了,开车,本该是一种靠身体去感知的本能。
路面的反馈,风的阻力,发动机的呻吟,这些才是最真实的语言。
一个好司机,是能用屁股读懂路况的,而不是用眼睛去死磕一个不靠谱的数字。
所以,那个超过你的“幽灵”,他可能不是在挑衅,他只是更懂他的车,也更懂这条路罢了。
而你,在经历了那一瞬间的怀疑人生之后,或许也该明白,仪表盘上的120,就那么回事。
它是个参考,是个提醒,甚至是个玩笑。
真正决定你该开多快的,是你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