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比亚迪用一枚「价格炸弹」炸穿了整个汽车圈 —— 秦 PLUS DM-i 荣耀版以7.98 万元起售,混动车型首次低于同级别燃油车。这个价格比卡罗拉、朗逸等合资燃油车便宜近 3 万元,直接让北京现代伊兰特降价至 7.58 万元「以油抗电」的挣扎沦为笑柄。
更狠的是,这台「价格屠夫」搭载的第五代 DM 技术,实际测试续航超 2500 公里,热效率突破 46%,用「技术平权」支撑「价格屠刀」。当比亚迪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 10 万元车型时,消费者突然发现:以前买油车简直像交智商税。
一、垂直整合:从锂矿到芯片的「成本核武器」
比亚迪的价格优势绝非偶然,而是一场预谋已久的「体系战争」。作为全球唯一实现「从矿到车」闭环的车企,比亚迪控股青海盐湖锂矿 49%,布局非洲 6 座锂矿权益,自研 IGBT 芯片占国内产能 20%,甚至突破 MCU 芯片技术应对全球缺芯危机。这种全产业链控制,让其电池包成本比行业低 30%,整车 BOM 成本低 25%。
以刀片电池为例,其通过无模组设计和材料高效利用,成本比传统铁电池下降 30%,同时实现针刺不起火、寿命 120 万公里的逆天性能。当碳酸锂价格从 60 万元 / 吨暴跌至 10 万元 / 吨,比亚迪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放大,而宁德时代被迫将电芯单价从 0.8 元 / Wh 降至 0.65 元 / Wh。
比亚迪的降价不是简单的「减配降价」,而是通过技术迭代实现「降维打击」。第五代 DM 技术让混动车型亏电油耗低至 2.9L/100km,综合续航超 2100 公里,成本却比上一代降低 12%。e 平台 3.0 通过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减少 40% 零部件,制造周期缩短 35%,同时支持 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的闪充技术。
这种技术下放堪称「行业颠覆者」。13.98 万元的海狮 06 全系标配云辇 - C 智能阻尼系统、天神之眼高阶智驾、车载冰箱等配置,这些在豪华品牌中需加价 5 万元以上的功能,被比亚迪直接「普惠」给主流市场。更绝的是,海鸥智驾版以 5.58 万元价格提供高快领航、代客泊车功能,用低价收集海量驾驶数据反哺系统迭代,形成「技术 - 数据 - 成本」闭环。
比亚迪的价格策略本质是「用销量换利润」。2023 年超 300 万辆的销量,2024 年 450 万辆的目标,让其研发和制造成本被极致摊薄。郑州基地单月产能从 3 万增至 6 万辆时,电池包成本从 8000 元降至 6500 元,每辆车比竞品多 8%-10% 降价空间。
这种规模优势甚至改变了行业规则。当比亚迪把高阶智驾门槛拉低至 7 万元车型,小鹏、华为等被迫跟进,智驾功能从「选配」变为「标配」,最终推动整个行业智能化水平提升。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车平均降价 3 万元,纯电车型降幅达 17%,而比亚迪凭借规模化优势,毛利率仍保持在 20% 以上。
比亚迪的价格战像一颗深水炸弹,炸出了车市的两极分化:合资品牌销量腰斩,大众、丰田在华份额跌至冰点;新势力中蔚来、理想靠高端化勉强存活,哪吒、威马等二线品牌因成本劣势濒临淘汰。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革命加速了燃油车退场 ——2024 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超 50%,5 万 - 15 万元市场成为新战场。
政策层面,国家《关于遏制新能源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通知》虽对低价策略有所约束,但比亚迪已开始调整打法:从单纯「价格内卷」转向「价值重构」,通过海狮 06 等车型实现「高配低价」,同时用仰望、方程豹等高端品牌获取溢价。
比亚迪的「价格屠夫」称号,本质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和产业链整合驱动的「价值重构」。当它把百万级技术普惠给普通消费者,当它用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当它用垂直整合掌控定价权,这场革命已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重新定义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
正如欧阳明高院士所言:「新能源车正逼近质变奇点,唯有穿越周期者方能引领未来。」比亚迪用「卷价格」打开市场,用「卷技术」建立壁垒,这场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或许才是其真正的「屠龙秘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