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党注意,这5件装备别买,都是毁车智商税!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拥有一辆新车无疑是一件大喜事。

那份激动的心情,恨不得立刻把所有能想到的好东西都搬到车上,给这个新伙伴最周全的呵护和最个性的装扮。

于是,各种汽车用品的订单便纷至沓来。

新车党注意,这5件装备别买,都是毁车智商税!-有驾

然而,我们满怀热情地为爱车“添置家当”,有时却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一些在商家口中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必备神器”,在实际使用中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对车辆造成损害,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威胁到我们的人身安全。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那些看似贴心,实则可能让你交了“智商税”的汽车用品,希望能帮助大家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很多人拿到新车后,第一个想到的保护措施可能就是给车买一件车衣。

听起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能防晒、防雨、防灰尘、还能防止调皮的小孩或者路边的树枝刮伤车漆。

但现实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车衣的内衬通常会做成柔软的植绒材质,摸上去手感很好,似乎不会伤害车漆。

可问题在于,我们的用车环境并非真空无尘。

新车党注意,这5件装备别买,都是毁车智商税!-有驾

当车辆停在户外,空气中总有细小的灰尘和沙粒落下。

盖上车衣后,这些尘粒就被严严实实地闷在了车衣和车漆之间。

每当有风吹过,车衣会随风抖动,带着这些硬度不低的沙粒在车漆表面反复摩擦。

这个过程,就好比你用一张非常细密的砂纸,在崭新的钢琴烤漆面板上轻轻来回打磨。

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天长日久,当你掀开车衣,在阳光下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车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细微划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纹”,让新车的光泽度大打折扣。

到那时候,想要通过抛光来修复,不仅费钱,还会让原厂车漆变薄,得不偿失。

除了磨损车漆,车衣在夏季高温和潮湿雨季的“杀伤力”同样不容小觑。

尤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的烈日暴晒下,车身温度轻易就能超过60摄氏度。

此时如果罩上一件不透气的车衣,就相当于给汽车盖上了一个黑色的塑料大棚,热量难以散发,导致车漆长时间处于高温“炙烤”状态,加速老化、变色甚至起泡。

新车党注意,这5件装备别买,都是毁车智商税!-有驾

车内的温度更是会急剧攀升,对仪表台、皮质座椅等内饰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而在南方多雨的季节,如果雨后没有及时掀开车衣,湿气就会被闷在里面无法蒸发,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绝佳的温床。

时间一长,不仅车身可能出现锈点,车内也会弥漫一股难闻的霉味,处理起来相当麻烦。

为了省下几次洗车钱,却换来补漆和除霉的大笔开销,这笔账显然是不划算的。

说完了车外的防护,我们再来看看发动机的“守护神”——防虫网。

夏天开车跑高速,前保险杠和水箱散热器上经常会撞上不少小飞虫的尸体,清理起来确实挺烦人。

于是,加装一个防虫网,把这些小东西挡在外面,似乎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汽车的散热系统是一个经过工程师们精密设计和严格测试的整体。

新车党注意,这5件装备别买,都是毁车智商税!-有驾

前进气格栅的每一个孔洞大小、形状和排列,都是为了在保证有足够空气流过水箱进行散热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空气动力学、降低风阻。

你花几十块钱加装上去的防虫网,尤其是那些网眼过于细密的款式,无异于给正在进行高强度运动的汽车戴上了一个厚厚的口罩。

在高速行驶时,影响可能还不算特别明显,但一旦进入城市拥堵路段,车辆走走停停,主要依靠散热风扇主动抽风来降温,这层额外的阻碍就会严重影响散热效率。

结果就是发动机水温容易过高,仪表盘上的水温报警灯可能会频繁亮起。

长期让发动机在高温边缘工作,会加速机油老化、加剧内部零件的磨损,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发动机“开锅”,造成需要大修的严重后果。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铺装路面行驶的车辆来说,防虫网的必要性并不大。

现代汽车的水箱散热片都有一定的强度,偶尔的飞虫撞击并不会造成损伤。

视线从车外转向车内,中控台往往是许多车主展示个性的地方。

水晶佛像、金属香水座、陶瓷摆件、玻璃挂饰……这些小物件确实能点缀车内空间,寄托美好的寓意。

新车党注意,这5件装备别买,都是毁车智商税!-有驾

然而,从安全的角度看,这些硬质摆件却是不折不扣的“凶器”。

我们必须知道,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安全气囊的弹出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公里以上,这个速度带来的冲击力是极其巨大的。

任何放置在气囊盖板上的硬物,都会在气囊弹出的瞬间被以同样的高速“发射”出去,变成一颗颗致命的“炮弹”,直接射向车内乘员的面部和胸部。

一个几百克的金属摆件,在这样的速度下所产生的杀伤力,足以击碎挡风玻璃,甚至对人体造成严重的穿透性伤害。

这样的事故案例在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那些本意用来祈福保平安的物件,在关键时刻却成了最危险的“索命符”。

此外,我国的交通安全法规也明确规定,不得在驾驶室内前后窗范围内放置、悬挂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

将过大的摆件放在中控台上,不仅危险,还属于交通违法行为。

最后,我们还要警惕那些被我们随手留在车内的日常用品,在夏季高温下,它们也可能成为移动的“火药桶”。

封闭的车厢在阳光下暴晒,车内温度可以轻松达到70摄氏度以上。

在这种环境下,一次性打火机里的液态丁烷会受热膨胀,极易引发爆炸;充电宝里的锂电池在高温下化学性质变得非常不稳定,劣质产品很可能发生鼓包、自燃甚至爆炸;防晒喷雾、发胶、空气清新剂等罐装压力容器,瓶内压力会随温度急剧升高,有爆裂的风险;含有酒精的香水和消毒液,其挥发的蒸汽在密闭空间内达到一定浓度,遇到静电或明火就可能引发燃烧;甚至连我们平时不太在意的老花镜、装满水的圆形矿泉水瓶,在特定的角度下会像凸透镜一样聚焦阳光,将光斑照射在深色的座椅或内饰上,长时间照射足以将其点燃。

因此,养成下车时随手带走这些物品的习惯,是保障车辆安全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