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炸开了锅,车评人闫闯突然宣布“永久退出小米阵营”,一句“价值观不合”引发轩然大波。但扒开这场看似正义的“行业批判”,背后藏着太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从车主的无奈吐槽到车评人的流量密码,再到车企的公关暗战,这场大戏远比表面更复杂。
一、从“铁粉”到“黑粉”:闫闯的180度大转弯
去年小米SU7发布时,闫闯可是首批试驾的“自来水”。他连发三条视频夸赞SU7的操控性能,甚至用“国产车天花板”形容。当时评论区清一色好评:“不愧是专业车评人,眼光毒辣!”可如今再看他的置顶视频,画风截然不同——9月10日转发的YU7车主异响投诉,直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排左侧异响像小铁珠砸塑料片,排查三小时无果。”这条来自普通车主的抱怨,成了闫闯与小米决裂的导火索。次日他甩出狠话:“卖掉YU7,此生不再碰小米!”更翻出旧账:提车体验“气炸人”、碳纤维机盖是“样子货”、车规级纸中盒配消费级芯片“文字游戏”。网友戏称:“从‘米吹’秒变‘米黑’,这变脸速度比小米SU7的加速还快。”
二、车主的苦:小米的“高端梦”与现实的骨感
闫闯的炮轰,戳中了车主的真实痛点。杭州一位YU7车主坦言:“提车1000公里,左后门板异响反复出现,4S店调整后暂时缓解,但没根治。”更扎心的是辅助驾驶事故频发:有车主夜间高架上遭遇“自动变道惊魂”,直呼“不敢完全信任”。而小米SU7 Ultra引以为傲的碳纤维前舱盖,实测被揭穿“双风道导流是噱头”,加价4.2万换来的竟是“装饰品”。
更让消费者膈应的是小米的“文字游戏”。宣传稿里大书特书的“车规级纸中盒”,实际车机却用消费级芯片。尽管官方解释“通过核心板认证”,但车主质疑:“车规标准难道是淘宝定制款?”这种宣传与落地的割裂,让小米的“性价比”人设开始松动。
三、车评人的两难:流量密码还是行业潜规则?
闫闯的“反水”看似偶然,实则藏着行业通病。有业内人士透露,车评人与车企的“共生关系”早就是公开的秘密——车企给车、给资源,车评人换流量。比如袁启聪团队曾因测试享界S9的“飞坡偏移”争议视频收割千万流量,即便官方数据打脸,仍不影响合作。闫闯此前对小米的狂赞,或许正是看中对方“不差钱”的资源支持。
但这次他为何打破默契?流量逻辑或许才是关键。闫闯宣布“退圈”后,视频播放量暴涨300%,评论区涌入上万条“支持敢说真话”。有观察者直言:“批判头部企业既能立人设,又能吃流量红利,何乐不为?”更耐人寻味的是,小米同期正筹备新车发布,此时“清理门户”或许正是公关策略的一环。
四、小米的困局:销量神话背后的隐忧
抛开舆论战,小米的销量数据更值得玩味。8月SU7和YU7合计卖出3.6万辆,稳居新势力榜首;但到了9月首周,周销量直接腰斩。有分析指出,这波争议导致潜在客户持币观望,甚至老车主转卖二手车——某平台数据显示,9月二手SU7挂牌量环比激增40%。
更尴尬的是,小米引以为傲的“用户共创”正在翻车。一位参与过SU7内测的车主吐槽:“提建议像石沉大海,反倒是营销号天天造势。”当车企把“米粉文化”变成流量工具,失去真实反馈的闭环,产品力再强也难逃口碑反噬。
五、行业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车评?
闫闯事件撕开了车评行业的遮羞布。当评测变成“充值排行榜”,消费者早已厌倦了真假难辨的“专业分析”。车质网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SU7投诉量中,35%涉及“服务态度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不禁让人想问:到底是车评人丢了底线,还是车企惯坏了风气?
或许答案藏在细节里。那位杭州车主最后写道:“车是工具,不是玩具。真希望车企少点套路,车评人多点真诚。”毕竟,当“价值观”沦为公关话术,唯一该被审判的,是那些不敢直面问题的沉默者。
(本文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