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加油习惯有玄机?师傅一句话点破真相,老车主也曾吃过亏
王师傅是咱小区里修车出了名的“话痨”,平常一到夏天,门口修理摊边总有几辆半新不旧的车。他最爱掰着手指头跟人嘱咐,“加油那事儿可不能瞎来,油标号别乱整!”上回小区群里还闹过一出,老李家新CR-V非要加98号,嘴里念叨着“发动机吃好的”,结果才跑两箱油,怠速咕咕响——王师傅一句:“你那发动机本来吃92的,盲目加高标号,油烧不全,堵积碳跟喝可乐一样。”
有些细节,大家平常真注意不到。去年春节回老家,路上油表嗡嗡红灯亮,媳妇也不催,硬是开到快怒,才心疼地进站加油。顺带打听站里销售,说这泵儿不能老干等见底才加,汽油其实是给燃油泵“解暑”的,长期干烧,泵就得罢工。还真不是吹,我舅舅的老凯越,前阵子就因为常玩油尽关门,泵子热罢工,修理厂看都懒得看,报废直接换。
碳罐这玩意儿,大部分人压根没听过。只有那次和王师傅闲聊,他拍着油箱口说,加油枪跳了就趁早收,别凑整,那都是给碳罐埋雷。群友里有个搞小货车的,动不动为了凑整数多加三四块钱,最后碳罐进汽油,车一启动就汽油味熏眼,灯亮修两次,钱花一堆。
机油黑就得换?邻居小孙总是拿手电盯着机油尺,喊说机油发黑得赶紧换,师傅听了摇头,“机油黑那是因为它把脏东西裹起来,起劲着呢。看机油颜色挑换,跟看人脸挑对象,瞎整。”不过我去年换了回所谓长效机油,结果半年没动,油泥都快结了颗粒,后来问懂行的哥们,才知道里程不够、工况差也拖不得,时间到就得换。
这些年广告铺天盖地,隔三差五有人发群里,什么发动机添加剂、保养特效包,吹得比王师傅嘴还甜,谁用谁降噪、省油、动力猛,真敢信全用上,机油反倒混得稀里糊涂。王师傅叼着烟一笑,“正经机油里配啥都有,乱七八糟加进去,一不小心给发动机送大病。”他还补课过,有些进口车厂家指定要加的东西,咱普通车真犯不着玩化学实验。
冬天天冷不冷都爱热车,楼下早起开汉兰达的老魏,每天都得在车里憋五分钟,车里哈气都快挂霜。师傅跟他嚷嚷:“现在的电喷发动机,一分钟都不用,30秒内转速稳了就能出发,原地轰半天不但省不了油,还结积碳。”不过像我堂弟在高原跑活,常说海拔高冷启动“不热不行”,这其实也是个误区——只要发动机转速稳住,慢慢驶出,不给大油,车反而爱惜点。
再说些从小众圈流传出来的“野路子”。有群友试过买二手标致,油箱喉特别浅,加油时两跳枪还想硬加整百,结果一路漏油,最后才让师傅查出是碳罐泡油了。还有东北市区拉客的出租司机师傅,他们习惯只加半箱油,说是“油轻点省车”,其实师傅自己都笑,真正省车的,是别让泵干烧。
车子小故障时,修理厂总爱顺嘴提醒,“别信全那些广告说的啥新技术,一半玄乎。”用车误区,除了上边说的,还撞见过有人试图用家用汽油自行加清洗剂,说是能清油路,最后究其实,活性成分未必能兼容,发动机倒忙治成毛病。
几个专业师傅在群里讨论过,有新款车搭的一种电子燃油压力调节器,说是相对老式机械压力更敏感,结果加错油标号会让电脑误判,轻则动力掉,重则亮灯立马进厂。这些细节,信息量其实只在行里人嘴里传,说明书里都不见明写。近期听说还有欧洲来的新品牌(什么上汽代理的莫名小众品牌),油路用的是不锈钢软管,建议只加豆号油——太高标号反倒可能汽油挥发太快,导致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报错,这在国内车主圈算稀奇事。
开过12年的老朗逸,隔年卖给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半月后微信来诉苦,说是自己爱玩心跳,油箱见底再加,结果油泵直接瘫了,修了三天,现在再也不敢硬撑。突然感慨一句,车还是得细心伺候,杂家师傅说的那些常识,跟咱日子息息相关。养护也不能太迷信新鲜玩意,真懂行的,都是在鸡毛蒜皮里磨出来的。
隔壁王师傅,最近换了一台电混车,每次进站还是老习惯地踱步瞅油表。旁人问他还用玩热车吗?他拍拍膝盖说:“别信啥老油经验,时代变了,车也跟着变。”等哪天他再开修车摊,半街坊还是得围过去听他吹两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