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那天一出来,我正喝着咖啡刷手机,差点被呛到。
轩逸还稳坐第一,像老猫趴在阳台上晒太阳,但朗逸的脸色就不太好看——速腾直接把它挤下去了。
帝豪更惨,一头跌到第21名,那画面我脑子里自动生成了一个站在月台发呆的人,手里提着包,不知道是该等下一班车还是干脆回家。
数字摆在那里:轩逸6481辆、速腾5480辆、凯美瑞5302辆,然后才轮到朗逸的4954辆。
这些冷冰冰的销量背后,其实都是情绪和故事。
几年前燃油轿车排行榜简直就是“日系三剑客”和“大众双雄”的茶话会——卡罗拉当时可是舞台中央的大明星,如今只剩1088辆,第25名,从主唱变成后台递水的小助理。
这种衰落不是突然摔倒,更像结冰的湖面从边缘慢慢裂开,你以为还能滑两圈,其实中心早已布满细纹,只等你踩上去听那声脆响。
去年冬天我在一个小城汽车展碰见卖卡罗拉的小哥,他嘴皮子转得飞快,说辞专业,可每次有人问混动版,他都会轻咳一下,再巧妙地换个话题。
我后来懂了,那抹尴尬就是现实——顾客心里已经跳到了纯电或插混赛道,而传统燃油连备选名单都进不去。
市场很绝情,它不会提前打招呼,也不给告别仪式,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人群已经散光。
大众这波戏也够精彩。
本来朗逸一直是门面的,现在被自家兄弟速腾顶掉C位,大众粉丝群估计吵翻天:到底是谁带偏了节奏?
帕萨特和迈腾依旧安静地守着前列位置,就像两个经验丰富但不上镜的中场球员,该出现的时候一定会出现。
不过这种稳定有时候也是温水煮青蛙,新一代消费者的钱包越来越愿意掏给新能源或者性价比高的国产品牌,这些德系B级车可能哪一天也会悄悄退到边缘,没有人能拍胸口说趋势不会找上他们。
国产燃油阵营……只能说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难熬。
这周只有长安逸动冲进前十(第7),艾瑞泽8和星瑞勉强破2000,而帝豪这些曾经扛旗的大将基本徘徊二十开外。
在合资疯狂降价的时候,自主品牌压力大得跟穿湿棉袄跑马拉松一样,又冷又重,还必须硬撑。
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做国产燃油,就跟守着退潮海滩捡贝壳”,漂亮归漂亮,就是没人肯出高价,而且下一波浪随时可能卷走你的篮子。
他们嘴角挂着笑,可眼神里全是盘算怎么转型,只不过库存和工厂链条没那么容易撒手。
还有一条暗线,是豪华品牌内部的小风向变化。
今年宝马3系和奥迪A6L周销量都在3400左右,棋局紧咬;奔驰C级2941、E级2853,这可不像短期起伏,更像消费心理发生了微调——优惠不给力、新款没亮点,人就宁愿先观望。
我甚至觉得,有不少原本瞄准奔驰的人已经投奔新能源豪华,比如极氪009、蔚来ET7,他们不仅卖动力形式,还讲生活方式,这是传统豪华以前爱忽略但如今不得不面对的一课。
那些名字曾经热闹得让你耳朵生茧,现在却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伊兰特、思域不到千辆;雷凌452;型格287;大众CC仅276……这阵容让我想到派对结束后的大厅,灯灭、人散,只剩几个空杯摇晃在桌沿。
如果时间拨回五六年前,你绝不会相信这些车型会这么冷清。
当年的光环,被新的消费结构一点点拆解重组,没有谁能永远躺赢,即便你过去耀眼如明星,也可能发现舞台搬到了隔壁昏黄灯的小厅,而座位稀稀拉拉。
至于原因,有的是设计语言老化,让人审美疲劳;有的是定价死板,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再加上政策扶持新能源、城市限购牌照这样的环境因素,把更多人的选择推向未来。
在一些行业交流会上,我听过管理层坦白自己还想“再坚持两年看看形势”,可两年对于趋势来说足够久,它可以让常青树彻底枯萎,也能让新物种疯长成森林。
所以盯住9月第三周这个榜单,看似只是排名表上的数字游戏,其实是在偷看整个行业肌理里的震荡。
表面是轩逸继续称王、大众内部易位、自主苦苦支撑,但深处是一张收紧的大网,把所有参与者拖向同一道问题:“怎么活下去,而且活得体面?”
接下来几个月值得盯。
一方面新能源渗透率继续攀升,会加快淘汰那些固守陈规的人气车型;另一方面仍有韧性的传统玩家,会逼自己做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包括设计革新、营销翻转甚至跨界合作。
如果成功,我们或许还能看到一次意料之外的数据反弹,如果失败,那么某些熟悉名字,下次恐怕只能翻历史记录。
而你呢?
第一辆车是什么型号配置?
如果现在重新选,会挑名单里的哪款吗?
还是直接跳过内燃机奔向充电桩?
留言区聊聊吧,说不定你的答案,比榜单更好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