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难觅踪影,这五个汽车品牌已被遗忘

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片瞬息万变的海洋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不知道您是否留意过,有些汽车品牌,可能就在几年之前,还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常客,甚至是很多人买车时认真考虑过的对象。

然而,仿佛一夜之间,这些曾经的“明星”就悄无声息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新车没人再提起,路上也越来越难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难觅踪影,这五个汽车品牌已被遗忘-有驾

是市场的浪潮太过汹涌,还是它们自身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今天,我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聊一聊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几乎被人遗忘的汽车品牌,看看它们从巅峰到沉寂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懂今天中国汽车市场的运行逻辑。

我们先来说说纳智捷这个品牌。

现在提到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网络上那些关于油耗的段子,比如“不是在加油,就是在去加油的路上”。

但时光倒回至2014年左右,纳智捷可是顶着“来自台湾的豪华品牌”光环的明星。

当时,国内的汽车市场格局还比较简单,自主品牌主要在低价位区间竞争,而合资品牌的科技配置往往价格不菲。

纳智捷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市场空隙,它的首款车型大7 SUV,以二十多万的价格,提供了当时在同价位车型中极为罕见的大尺寸中控屏幕、360度全景影像、座椅加热通风等一系列丰富配置。

这种“配置拉满”的策略,加上独特的品牌背景宣传,精准地吸引了那些既注重实用配置又希望车辆能带来一些“面子”的消费者。

那几年,纳智捷大7 SUV的年销量一度突破六万辆,在中型SUV市场里也是排得上号的,甚至出现了需要加价才能提车的火爆场面。

然而,纳智捷的衰落速度比它崛起的速度还要快。

问题出在哪里?

核心就在于用车体验。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难觅踪影,这五个汽车品牌已被遗忘-有驾

那些吸引人的配置,在日常使用中暴露出了致命的短板。

首当其冲的就是油耗问题,这几乎成了所有车主的噩梦。

官方公布的百公里油耗数据是十点几升,但实际车主开下来,在市区行驶普遍要十五到十八升,遇到堵车情况甚至能飙到二十升以上。

这意味着加满一箱油可能要花费七百多元,却只能行驶不到五百公里。

这种高昂的用车成本,让许多车主感叹“买得起却开不起”,口碑也因此急转直下。

除了油耗,车辆的可靠性也备受诟病,中控屏幕死机、电子系统故障、变速箱顿挫等问题频发。

更糟糕的是,面对用户的抱怨,纳智捷并没有在后续产品中针对性地改进发动机技术和品控,反而继续走“堆砌配置”的老路,这让消费者彻底失去了信任。

当售后服务网络也因销量下滑而大规模萎缩后,车主们连维修保养都成了难题。

最终,这个品牌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在二手车市场也成了无人敢碰的“烫手山芋”。

接下来聊一个可能更让一些人感到惋as的品牌——观致。

在2013年,观致汽车的诞生曾被视为中国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希望。

它由奇瑞汽车和以色列集团联合投资,汇集了全球顶级的供应商和设计团队,目标是打造能与主流合资品牌正面抗衡的高品质产品。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难觅踪影,这五个汽车品牌已被遗忘-有驾

它的首款轿车观致3,无论是设计美感、内饰用料还是扎实的底盘调校,都达到了当时自主品牌的顶尖水平,甚至在欧洲最严格的碰撞测试中获得了五星安全评级,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凭借出色的品质,观致确实吸引了一批注重内在和驾驶感受的消费者,销量也曾稳步增长。

但观致的失败,恰恰在于它对“高品质”的理解与中国主流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了偏差。

观致把成本大量投入到了车身钢材、底盘调校这些不容易被直接感知的地方,却在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的配置上显得过于“吝啬”。

比如,其入门版车型售价接近十二万元,却没有配备中控屏幕、倒车雷达等当时已相当普及的实用配置。

消费者会觉得,我花了更高的价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便利和享受,性价比不高。

此外,观致的产品更新速度也远远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在竞争对手每年都推出新款、改款车型,不断用新设计和新科技吸引眼球的时候,观致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只有两款主力车型在售,既没有顺应市场潮流推出更大空间的版本,也没能及时抓住新能源汽车的机遇。

再加上营销推广上的“佛系”态度和稀疏的销售网络,导致很多潜在客户甚至没有机会去了解和体验它的好。

最终,这个“偏科”的优等生,因为不懂得如何与市场沟通,而被消费者慢慢遗忘。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品牌是DS,来自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的豪华品牌。

它在2012年进入中国时,以“巴黎奢华”的形象示人,试图在被德系三强(奔驰、宝马、奥迪)主导的豪华车市场中,开辟一条个性化路线。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难觅踪影,这五个汽车品牌已被遗忘-有驾

凭借其天马行空、充满艺术感的设计,DS确实在初期吸引了一批追求与众不同、厌倦了“街车”的消费者。

它的车内设计,比如飞机驾驶舱般的座舱布局和大量使用的真皮、实木等高级材料,的确营造出了独特的豪华氛围。

然而,这种法式浪漫在中国的实际用车环境中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许多在设计师看来是亮点的设计,在用户日常使用中却成了不便之处。

例如,中控台上密密麻麻的实体按键让操作变得复杂;独特的方向盘设计需要时间适应;为了追求流线型的车身而牺牲了后排头部空间,这对于注重家庭使用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是明显的短板。

更关键的是,DS的定价策略过于自信,其价格接近甚至超过了一些二线豪华品牌,但在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综合实力上并不占优势。

当消费者发现,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空间更大、品牌更响亮的车型时,DS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

再加上其豪华品牌定位带来的高昂维修保养费用和不甚便利的售后网络,最终让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DS也从“小众豪华”沦为了“无人问津”。

斯柯达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它曾是合资品牌中的一匹“黑马”。

作为大众集团的一员,斯柯达凭借“大众的技术、更低的价格”这一精准定位,在中国市场赢得了大量务实派家庭用户的青睐。

很多人买斯柯达,看中的就是它与同平台的大众车型共享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核心部件,品质有保障,但售价却要便宜两三万元。

这种显而易见的性价比优势,让斯柯达在2018年时年销量达到了三十四万辆的高峰,旗下的明锐、柯珞克等车型都是各自细分市场的热门选择。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难觅踪影,这五个汽车品牌已被遗忘-有驾

斯柯达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大众集团内部的尴尬定位。

为了维护大众主品牌的市场地位,斯柯达在车型配置上常常受到限制和“减配”。

比如,曾经以扎实底盘著称的明锐,在换代后将后独立悬架换成了成本更低的非独立悬架,引起了大量用户的不满。

随着大众品牌自身价格的下探和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斯柯达的性价比优势逐渐消失。

在设计上,斯柯达也显得过于保守和老成,缺乏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新鲜感。

当消费者发现,花差不多的钱,既可以买到配置更丰富、设计更时尚的国产车,也可以“咬咬牙”够到一台真正的大众车时,斯柯达的生存空间就被严重挤压了。

它就像一个被夹在中间的角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在市场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最后要说的是华泰汽车,它曾是中国SUV市场的早期开拓者之一。

早在2000年初,华泰就凭借一款搭载柴油发动机的圣达菲SUV一炮而红。

在那个SUV普遍是“油老虎”的年代,华泰圣达菲凭借柴油机带来的强劲低扭和百公里仅六七升的低油耗,迅速打开了市场,年销量一度突破十万辆,成为许多追求经济实用的越野爱好者的首选。

但华泰的没落,完全是“自毁长城”的结果。

首先是糟糕的产品质量控制,发动机漏油、变速箱异响、车身生锈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口碑。

比质量问题更致命的,是企业诚信的缺失。

华泰曾被曝出在宣传中虚标发动机功率、夸大新能源车型的续航里程,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彻底透支了市场的信任。

当一个品牌连最基本的诚实都做不到时,它的衰落就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后期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售后服务体系全面崩溃,最终华泰汽车在市场上彻底消失,给所有车企都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