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字让很多人都挺惊讶的,甚至可以说有点不敢相信。
那就是本田旗下曾经非常受欢迎的小型车——飞度,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全国范围内的月销量竟然只有3台。
没错,就是个位数的“3”。
这个消息一出来,网上很多人都在开玩笑,说“全国最懂车的人原来只剩下三个了”。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玩笑背后,却是一个曾经的明星车型急剧陨落的残酷现实。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辆曾经年销近十万台的“神车”,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咱们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看看飞度这几年都经历了什么。
就在三四年前,也就是2021年的时候,飞度在国内市场还是相当风光的,一年下来能卖掉将近10万辆车。
在那个时候,如果你想买一辆省油、耐用、保值率高,而且开起来还挺灵活的小车,飞度几乎是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选择。
它甚至因为改装潜力大,被车迷们亲切地称为“平民超跑”。
然而,好景不长,市场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从2022年开始,飞度的销量就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当年和2023年的年销量都直接腰斩,掉到了五六万台的水平。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
到了去年,也就是所谓的2024款车型销售的年度,情况更加糟糕,全年销量直接跌破两万,只卖了1.4万台。
而进入到今年,飞度的处境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份,飞度总共也就卖了2600多台。
年初的时候,每个月还能卖个四五百台,算是还有一些忠实粉丝在支持。
可到了下半年,销量数据就跟自由落体一样,7月份卖了75台,8月份是23台,9月份是16台,直到10月份,这个数字变成了刺眼的“3”。
从年销近十万到月销仅三台,这条下滑曲线,真实地画出了一款车型被市场边缘化直至抛弃的全过程。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为什么消费者们突然之间就不再为飞度买单了呢?
咱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它自身的问题,另一个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飞度这款车本身。
就拿最新的2025款飞度来说,入门版的官方指导价是8.68万元,顶配版本更是卖到了10.88万元。
在今天这个汽车价格战打得火热的时代,这个价格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便宜。
那么,花将近9万块钱,我们能买到一辆什么样的飞度呢?
它的车身长度是4米1多一点,轴距是2米53,是一个标准的小型车尺寸。
关键在于配置,这个价位的入门版飞度,给你的东西实在是有点“复古”了。
车里只有一个收音机,连个最简单的屏幕都没有。
后轮刹车用的是鼓式刹车,这是一种相对老旧和成本较低的刹车形式,现在很多价格更低的车都已经换成更先进的碟式刹车了。
座椅是布料的,调节全靠手动。
好在,相比更早期的版本,新款总算是给了两个喇叭,至少能听个响。
至于我们现在买车时非常看重的那些东西,比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主动帮你刹车的AEB功能、一块能导航看视频的中控大屏幕、能语音控制的车机系统,在飞度这款车上,基本上是想都不要想。
这种配置水平,别说和同价位的国产车比,就是放在几年前,也显得十分寒酸。
简单来说,飞度给人的感觉就是,它还活在过去,用一套过时的产品逻辑,去面对一群已经被各种高科技配置“惯坏”了的中国消费者。
它的定价和它所能提供的价值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外部市场的竞争环境,这对飞度来说是更致命的打击。
现在的汽车市场,对飞度这样的车型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态势。
第一面,是来自新能源电动车的降维打击。
同样是八九万的预算,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会看到什么?
他们会看到比亚迪的海鸥或者海豚,续航里程能达到400公里,日常通勤代步绰绰有余,而且用电成本极低。
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动车在智能化方面做得非常好,漂亮的中控大屏、流畅的车机系统、倒车影像、手机APP远程控制等等,都是标配。
开起来安静、提速快,科技感十足。
对于新一代的购车群体来说,一边是功能丰富、体验新潮的“智能终端”,另一边是功能单一、配置简陋的传统工具,价格还差不多,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买飞度这类小型燃油车的目标客户,正在被新能源车大量地吸引过去。
第二面,是来自传统燃油车内部的“自相残杀”。
就算有些消费者坚持要买油车,不考虑新能源,飞度的竞争力也同样非常弱。
还是那个七八万、八九万的预算,消费者完全可以去买尺寸更大、空间更宽敞、乘坐更舒适的A级轿车,比如日产的轩逸、大众的朗逸和宝来。
这些车在国内市场深耕多年,口碑和保有量都非常高。
更不用说,像标致408这样的车型,为了求生存,把价格打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最低配的A+级轿车也只要8万块钱。
用买一辆小型车飞度的钱,可以买到一辆大一个级别的轿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飞度都被比下去了。
在“花小钱办大事”的消费心理面前,飞度所谓的“机械品质”和“保值率”(在销量崩盘后也成了笑话)显得苍白无力。
除了产品和市场的原因,飞度在网络上的口碑变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大家都在批评它价格高、配置低的时候,网上总有一些声音试图用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驾驶乐趣”、“本田大法好”等来为它辩护。
这种辩护方式,不仅没有说服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反而让很多人觉得反感,加深了“买飞度就是不懂市场、花冤枉钱”的印象,甚至成了一种网络上的梗。
这在无形中,又劝退了一大批潜在的购买者。
说到底,飞度今天的局面,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核心的一点,是它背后的厂商没有跟上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变化的节奏。
它依然固执地认为,可以凭借过去的品牌光环和所谓的“情怀”来维持高定价,而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价值感”的重新定义。
今天的中国消费者,见多识广,手里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大家买车变得越来越理性和务实,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配置、空间、技术和体验。
一个不肯放下身段、不愿倾听市场声音、不肯在价格和配置上拿出诚意的产品,被市场淘汰,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飞度的故事,也给所有还在场的传统汽车品牌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时代真的变了,要么主动适应变化,要么就只能被变化所抛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