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中国的汽车市场真是风云变幻,热闹得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特别是那些曾经听起来就觉得挺有面子的二线豪华汽车品牌,比如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这些,现在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
过去,买这些车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有时候甚至还得加价排队,销售人员都带着一股傲气。
可如今,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们的销量和价格双双跳水,二手车市场对它们更是避之不及,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市场最直接的反应——价格。
就拿雷克萨斯来说,这个品牌曾经在中国市场创造了一个神话,那就是“加价提车”,尤其是它的ES系列,不加个几万块钱,想在短时间内开走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独特的营销方式,反而让它显得更加“高级”。
然而,现在你再去雷克萨斯的4S店看看,景象已经完全不同。
各种优惠活动、满减套餐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送保养、送车膜都是基本操作。
有些地方的经销商为了清理库存,甚至报出了裸车价不到二十万的惊人低价,这在几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再看看美系豪华的代表凯迪拉克,它的CT5车型,一款定位运动的中型轿车,官方指导价接近三十万,可现在很多地方的优惠力度能达到八九万,裸车价直接跌进了二十万以内。
林肯、沃尔沃等品牌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降价成了维持销量唯一的救命稻草,动辄几万甚至上十万的优惠,让那些刚买车不久的老车主心里五味杂陈。
价格的大幅下跌,背后是销量的持续萎靡。
根据一些公开的数据,这些二线豪华品牌今年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
雷克萨斯在巅峰时期一年能卖超过二十万辆,而现在上半年的销量仅仅八万多台,几乎是被腰斩。
凯迪拉克和林肯的情况更不乐观,销量下滑的百分比都是两位数,让它们的母公司都感到头疼。
至于像捷豹、英菲尼迪这些更小众的品牌,在如今的市场里几乎快要听不到它们的声音了,它们的销量数据甚至不如国内一些热门新能源品牌一天的订单量,处境可以说是相当尴尬。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把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贵族”拉下了神坛呢?
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是受到了两股强大力量的夹击。
第一股力量,来自于它们头顶上的“老大哥”——奔驰、宝马、奥迪(BBA)的价格下探。
过去,汽车市场的价格体系是相对稳固的,BBA牢牢占据着高端市场,定价坚挺,给下面的二线品牌留出了生存空间。
但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BBA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始“放下身段”。
以前你手握二十多万的预算,想买一辆全新的奔驰C级,那基本是天方夜谭。
可现在,在一些地区,优惠后的C级裸车价已经降到了二十三万左右。
宝马的X3,一款标准的中型豪华SUV,指导价四十万起步,如今经销商为了冲量,敢给出二十多万的报价。
这种降维打击是致命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逻辑很简单:既然我的钱已经够得着宝马、奔驰了,为什么还要去选择一个品牌力稍逊一筹的二线豪华品牌呢?
一线豪华品牌的“自降身价”,直接抢走了二线品牌最核心的客户群体。
第二股,也是更具颠覆性的力量,来自于我们中国本土高端品牌的强势崛起。
以理想、问界、蔚来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用一种全新的思路来造车,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认知。
过去大家买豪华车,买的是品牌历史、是机械素质、是那个车标带来的身份认同。
但现在,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科技体验和舒适享受。
你走进一家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展厅,坐进车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巨大的中控屏幕、流畅的智能语音助手、高级的音响系统和各种舒适性配置,比如车载冰箱、后排娱乐屏、按摩座椅等等。
这些在传统的二线豪车上,要么是顶配车型才有,要么就需要花费不菲的价格去选装。
而我们的国产品牌,在三十万左右的价位上,就已经把这些配置变成了标配。
比如,一位原本打算购买凯迪拉克的消费者,当他体验过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汽车后,很可能会被其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所吸引。
他会发现,汽车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智能的移动空间。
这种产品力上的代差,让二线豪华品牌引以为傲的“豪华”二字,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会算一笔账:花同样的钱,是买一个品牌光环,还是买一套实实在在的领先科技和舒适配置?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后者。
这种市场巨变带来的连锁反应,最惨痛的体现就是在二手车市场。
汽车的保值率,是衡量一个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
而现在,二线豪华品牌的保值率正在经历一场雪崩。
很多二手车商表示,现在收这些车风险极高,因为根本卖不掉。
一辆几年前加价购买的雷克萨斯,现在可能连原车价的一半都卖不出去。
一位车主吐槽,自己前年买的车,现在的残值让他欲哭无泪,直言早知道就买国产车了。
车商们普遍不愿意接盘,因为这些车砸在手里,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而且价格还在一天天往下跌,最后可能真的就成了库存,只能拆了当零件卖,甚至直接当废铁处理。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市场对这些品牌信心的丧失。
这种压力也直接传导到了经销商层面。
一些城市的林肯、捷豹4S店已经悄然关门,还在坚持的也大多是靠售后维修业务来勉强维持生计。
甚至有新闻报道,一家林肯4S店为了求生,把展厅的一半区域改造,开始代理销售国产新能源汽车。
这戏剧性的一幕,正是整个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
销售人员的压力也很大,面对着冷清的展厅和完不成的销售任务,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的饭碗还能不能保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展台前的人头攒动和火爆场面。
市场的冷暖,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消费者的心态也变了,过去买车是件大事,现在更像是一场投资,生怕自己选错,刚买就贬值。
大家都在观望,都在等待,市场的不确定性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加谨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