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汽车销售店,面对五花八门的车型,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常常摆在面前:究竟是选技术成熟的AT自动变速箱,还是选号称更省油的双离合变速箱?
销售人员通常会给出一套标准说辞,比如AT稳定可靠但油耗稍高,双离合换挡快、省油但可能不够平顺,后期维护也更金贵。
这些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这两种主流变速箱技术之间的较量,远比这几句话复杂得多,它牵扯到技术原理、制造成本、市场策略,甚至在今天这个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时代,整个故事的走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这两种变速箱的根本区别说起。
A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动变速箱,它的核心部件叫做“液力变矩器”。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两个对着吹的风扇,一个风扇(连接发动机)转动,吹出的风带动对面那个风扇(连接车轮)转动。
因为中间隔着的是可以流动的液体(变速箱油),所以动力传递非常柔和、平顺,几乎感觉不到换挡时的冲击。
这种“柔性连接”也让AT变速箱特别皮实耐用。
曾经有工程师做过一个很极端的测试,把整个AT变速箱泡在泥浆里再启动汽车,车辆依然能够正常行驶,正是这个液力变矩器化解了巨大的冲击力。
但它的缺点也源于此,就像用风吹动风扇总会有些能量散失一样,AT变速箱的传动效率相对较低,一般会有百分之十以上的动力在传递过程中被消耗掉,这部分消耗最终就体现在了我们的油耗上。
而双离合变速箱,简称DCT,它的工作原理就完全不同了。
您可以把它理解为两套手动变速箱的组合体,由电脑来控制离合器的分离与结合。
一套离合器负责1、3、5、7这样的奇数挡位,另一套负责2、4、6这样的偶数挡位。
当您挂着2挡行驶时,3挡其实已经预先准备好了。
一旦需要升挡,控制奇数挡的离合器瞬间结合,同时控制偶数挡的离合器断开,整个过程快如闪电。
因为它是硬性的齿轮连接,动力传递非常直接,效率极高,所以双离合的车型通常会更省油,百公里能省下一升油是很常见的情况。
但问题也出在这种直接和快速上。
在城市里频繁起步、低速跟车的拥堵路况下,电脑需要在1挡和2挡之间反复切换,有时候会“思考不过来”,导致车辆出现轻微的闯动和顿挫感。
更关键的是,双离合变速箱的结构,特别是控制换挡的机电单元,非常精密复杂,对工作环境要求也高,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出故障,一旦损坏,维修成本也相当高昂。
车企在选择使用哪种变速箱时,技术优劣只是考量的一方面,成本和利润是更现实的驱动力。
以大众汽车为例,它是双离合技术的坚定推动者。
当年为了研发7速双离合变速箱,投入了巨额资金,但一旦实现大规模生产,双离合的制造成本其实要比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同级别的AT变速箱便宜不少,据说每台车能省下近两万元。
对于像速腾、迈腾这样年销量动辄几十万台的车型来说,这背后节省下来的利润是极为可观的。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早期的双离合存在一些争议,很多品牌依然会优先选择它的重要原因。
不过,AT阵营也没有坐以待毙。
像现代汽车就投入巨大精力研发出了新的Smartstream 8AT变速箱,通过技术革新,它的传动效率已经提升到可以媲美双离合的水平,同时制造成本反而控制得更低。
这说明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AT和双离合之间的优劣势对比也在动态变化。
然而,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到来。
当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车很多根本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变速箱。
特斯拉的车型就只有一个简单的单速减速器,结构简单到只有十几个零件。
因为电动机的特性是可以在很宽的转速范围内都保持高效输出,所以根本不需要复杂的多个挡位来回切换。
这对于传统变速箱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降维打击。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混合动力车型的兴起,又让变速箱技术找到了新的舞台,而且这次,中国品牌的创新尤为亮眼。
丰田的混动系统以其E-CVT的平顺性闻名于世,而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则开创了全新的思路。
它的核心逻辑是“以电为主,用油为辅”,发动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作为一台发电机,为电池充电或直接给电机供电,只有在高速巡航等最高效的工况下,才会直接驱动车轮。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电混系统,它让一台家用轿车的亏电油耗也能轻松做到百公里4升以下,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油耗的认知。
长城汽车的柠檬DHT混动技术则走了另一条路,工程师们发现电动机虽然厉害,但在某些速度区间效率也会下降,于是他们巧妙地为电机匹配了一个结构简单的两挡变速器。
就是这多出来的一个挡位,让车辆在起步、中速、高速各种状态下,动力系统都能工作在最高效的区间,实现了比很多日系混动更低的实际油耗。
这充分证明了,在新的技术赛道上,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说到底,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可靠性和使用成本。
一位在广州汽修城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师傅,他的维修记录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根据他的经验,AT变速箱的年均故障率相对较低,常见问题是阀体堵塞,维修费用在两三千元左右。
而双离合变速箱的故障率要高一些,特别是核心的机电单元,一旦烧毁,更换费用动辄上万。
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数据,是我们在购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考。
未来的趋势则更加明朗,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智能电子产品。
特斯拉可以通过网络升级(OTA),就让车辆的加速性能提升0.3秒,这是传统机械硬件无法想象的。
未来的变速箱,也必将被软件深度定义。
像博世等供应商已经在开发集成了电机、双离合和智能控制模块的新一代电驱动系统,它的换挡逻辑可以每秒迭代上千次,能根据路况智能切换工作模式,以达到最佳能耗。
甚至有更前沿的技术,比如用电磁离合器取代所有机械部件,实现零延迟、零磨损的动力传递。
这一切都预示着,单纯讨论AT和双离合谁优谁劣的时代可能正在过去。
对于车企而言,继续在传统机械上投入巨额研发,是否会成为未来的“沉没成本”,也成了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