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花园式”工厂,平均每1分多钟下线一辆新车,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走出“国际范”十年智造攀高峰

机械臂精准挥舞,智能物流机器人穿梭有序,身着工装的技术工人正专注操作……走进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处处皆是一派繁忙而高效的景象。这里,不仅能实现多款车型混合生产,更成为贵州首个民营单体制造业百亿级企业,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造“花园式”工厂,平均每1分多钟下线一辆新车,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走出“国际范”十年智造攀高峰-有驾
“生产1辆汽车需要多久?”
这座“花园式”制造基地给出的答案是“不到2分钟。”
从2015年在贵州落子,到2024年销量突破13万辆,再到今年成功打造出满油满电状态下拥有超2100km的行业最高综合续航汽车。十年间,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不仅成为贵阳市首个民营单体制造业百亿级企业,更展现着新时代“中国智造”的力量。
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贵州“数字赋能+N“模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贵州省全力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规划“一核两区”产业布局,大力建设“电动贵州”。吉利汽车成为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向世界展示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从单一车型向多平台车型并举、从传统零部件向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深刻变革。
打造“花园式”工厂,平均每1分多钟下线一辆新车,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走出“国际范”十年智造攀高峰-有驾
走过十年,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实现从甲醇、燃油车向新能源车、从单一车型向多平台车型并举、从传统零部件向新能源电池的转型升级,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新能源与传统车型双轮驱动,兼容甲醇、燃油、混动、纯电等多个平台的融合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产能限制。
今年年初,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新能源P181插混轿车(银河A7)智能化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动工,并于今年6月投产,于8月8日全球上市。吉利汽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搅动着“贵州智造”汽车的一池春水,从研发到制造、销售服务再到汽车零部件,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落子”贵阳。
在吉利“链主”的带动下,俱进、地通、至信等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纷至沓来。随着吉利汽车的销售上涨,贵阳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承接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打造“花园式”工厂,平均每1分多钟下线一辆新车,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走出“国际范”十年智造攀高峰-有驾
依托黔中城市群、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部署布局,吉利汽车累计引进并培育贵阳闪聚电池、贵阳吉利发动机、贵阳万江、华昌电器、地通等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40余家,涵盖了汽车发动机、汽车动力电池、座椅、制动系统等关键领域。本地化配套率达48%,省内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全省第一,带动产业链整体就业岗位超万个。
吉利发动机产业项目也于2020年在贵阳市白云区正式落户并投产,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生产1.5TD、雷神AI电混等汽车发动机超115万台,填补了贵州省汽车发动机产业的空白,为整车本地化生产提供了核心支撑。
此外,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与贵州近40所中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并联合贵州大学、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成立贵州省首个“全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协助院校完善培养方案、培育“双师型”队伍,助力贵州交通职业学院申办职业本科(设立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形成良性互动。每年培养3000名汽车专业人才,解决超1000个毕业生就业岗位,为“贵州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与智力支撑。
作为贵州省智能制造示点示范工厂,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的冲压和涂装车间自动化率达100%、焊装车间自动化水平达到75%以上。该基地生产的汽车,不仅通过广州港、上海港等通道远销亚太、南美、中东、东欧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展示贵州汽车产业的新风采,进一步擦亮“贵品出山出海”新名片。(钟炼杰)
[编辑:李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