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早晨,长春的工业园区并不热闹,天光还带着点冷淡的蓝。
传闻里,一汽的高管们戴着黑框眼镜,西装里塞着手机和会议材料,急匆匆地走进会议室。
外头C11、T03这些零跑的电动车停了一排,像是静静观战的棋子。
有人在门口抽烟,有人低头刷着手机上的财经新闻,最新一条说“一汽将收购零跑,成为第一大股东”。
刚点上的烟还没来得及抽两口,隔壁的同事就摇头:“又来了,这事儿不是上个月刚否过一次吗?”
如果我是零跑的PR经理,八成已经练成了“冷面杀手”的神经——每隔一阵就要面对收购传闻,先否认,再解释,最后在自家群里感慨:资本市场的想象力,比我们做车还快。
可是资本故事和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区别很大:后者拧不紧会漏电,前者拧得太紧,估值就容易短路。
事件主线其实不复杂。
8月、11月,两拨传闻:一汽要收购零跑,甚至计划定向增发、成为第一大股东,方案已经流转到相关部门,只等官宣。
有些细节像是财经记者蹲守在集团大门口得来的,连时间都安排上了——11月17日,媒体等着写稿。
可惜,零跑很快回应:“消息不实。”一汽也没含糊,几乎是同步打回:“这是不实信息。”这不是第一次传出绯闻,之前也有类似的资本合作传言,零跑选择“不予置评”,一汽则更直接,一句“没有这回事”完结。
但故事里并不全是空穴来风。
今年3月3日,一汽和零跑在长春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家高层一起合影,笑得都很职业。
文件里说得很明白:技术融合、资源聚集、联合开发新能源乘用车和零部件、探讨深化资本合作的可行性。
注意这个“可行性”,和新闻里“收购已获批”之间,差了一个大湾区的距离。
合作协议里并没有股权变更,更多是技术层面的你来我往。
这就像是相亲饭桌上的礼貌寒暄,还没到谈婚论嫁,更没到签字领证。
可惜资本市场喜欢把寒暄拍成婚纱照,投资人和媒体已为双方孩子的名字操碎了心。
我不是特别喜欢“收购传闻”这种剧情。
每次风声一紧,股价必然起舞,散户们跟着跳探戈,分析师习惯性拿出“产业协同”“资源整合”这些高大上的词儿。
但真正的证据链其实很短——公告、官方回复、备忘录内容,三板斧下来,基本结论是:目前双方只有技术合作,资本层面尚未有动作。
偏偏,市场总能把“尚未”解读成“很快就会”,这大概是财经圈的浪漫主义。
如果换个视角,去看看零跑汽车这两年的业绩,确实值得市场多看几眼。
2025年上半年,零跑营收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1%;半年净利润首次转正,同比增长的交付量也直线上扬——22.17万辆,同比增长155.68%。
前10月累计销量46.58万辆,10月单月交付7.03万辆,连续8个月领跑造车新势力榜。
用俗气点的话说,零跑是“第二家实现半年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这得益于它的路线:性价比和技术普惠。
把“卷价格”和“卷技术”这两把刷子用得很溜,主流市场自然有地盘。
但理性来说,这种“新势力盈利神话”也没那么浪漫。
零跑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只有0.3亿元,上一年同期亏了22.1亿,这种变脸速度,比很多国产剧里的人设反转还快。
盈利靠销量拉升,但背后是高强度的成本控制和产品线扩张,C11、T03、C16、C10、C01、B10、B01,各种型号轮番上阵,市场饱和点在哪里尚未可知。
万一哪天补贴退坡、竞争加剧,利润表上那0.3个亿也许就像是会变魔术的硬币,下一季就没了。
如果我是零跑的财务总监,估计没有多少时间去幻想被“国企爸爸”收购的美好。
现在的业绩,已经是用汗水和风险换来的。
被收购不是一场美满的婚礼,更多时候是账本上的拆东墙补西墙。
国企爱的是产业协同,零跑更在乎的是速度和话语权。
两者谈恋爱,得借着“战略合作”先试试性格,别一上来就把户口本拿出来,容易“闪婚闪离”。
至于一汽那边,体量足够大,技术底子深厚,但新能源转型的压力也不小。
和零跑这类新势力联手,能补齐一点创新短板。
但大象和羚羊一起跳舞,步伐总有点不对。
合拍的概率不高,更多是各自盘算,借合作之名试探一下彼此底线。
整个故事里,我最看重的,其实是双方对外表态的方式。
冷静、理性、专业、不煽情。
财经传闻扑面而来,零跑没有叫屈,一汽也没添油加醋。
这才是成熟企业面对市场谣言的标准操作。
资本故事听多了,很容易把自己当成小说主角,但现实里,企业得做自己的主角,别让热点牵着鼻子走。
当然,专业视角也有自己的无奈。
事件分析到这,证据链清晰,逻辑顺畅,但行业风云诡谲,今天否认,明天就可能变卦。
商业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我做了这么多年产业观察,已经练出了“冷面吃瓜”的技能。
新闻里说“明天官宣”,我一般等到“后天”,再去看官宣有没有改稿。
有时候,财经新闻就像是反复被炒的剩饭。
你吃着吃着,发现味道都差不多,无非就是“收购”“合作”“否认”“猜测”几个轮回。
业内朋友开玩笑说,这种传闻就像是小区里大妈聊天,今天说谁家孩子要结婚,明天又说没成。
资本市场其实也是一片大妈广场,消息一出就传,越传越离谱。
但冷静下来想,这种不断传出的收购绯闻,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被关注的表现。
资本总是喜欢追逐闪光点,零跑的快速盈利和市场冲刺,正好满足了“故事性”的需求。
只不过,故事归故事,现实得脚踏实地。
企业要做的是,别让谣言左右自己的方向盘。
写到这里,我不禁要问:在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赛道上,技术合作和资本联姻,究竟哪一个更能决定企业的命运?
是不是每次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就真的能左右企业的生死?
还是说,真正的胜负手,还是在产品和用户手里?
或许,有些问题只能让时间来回答。
我们看着新闻里的大戏,像是坐在剧院里等下一幕。
既然舞台不会停下,那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至于一汽和零跑的故事,会不会有“官宣”的那一天?
我也不敢押注。
毕竟,汽车行业的剧本,从来都不是按常理出牌的。
所以,看到下一个“收购传闻”时,建议你先喝口水,想想:如果你是主角,你希望别人怎么编你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