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黄镇遭排挤想辞职,毛主席巧妙布局,在福特面前发问:你们要不要他?

在1975年的深秋,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内心涌动着辞职的念头。他深感工作推动维艰,认为自己难以承载中央的重托,便向国内发去了请辞电报。然而,这份电报并未立刻得到回应。由于工作无法继续,黄镇索性将辞职电报直接发给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决心。这背后,是来自国内一些“多管闲事的人”对联络处工作的处处插手和挑刺,甚至在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有人含沙射影地指出他已过六十,理应让位给年轻人。黄镇意识到,这些势力意图掌控对美事务,若自己不退,他们便不会罢休。

乔冠华接到黄镇的辞职信时感到震惊,随即向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汇报。邓小平了解黄镇的为人,曾是他的下属,因此对乔冠华说,若外交部容不下黄镇,可以让他回军队担任副总参谋长。邓小平随即给黄镇发回电报,明确指出当前国家事务繁多,不宜考虑调动问题。黄镇收到电报后,情绪逐渐平复,继续坚守岗位。

主席出手不凡

1975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福特及国务卿基辛格抵达北京访问。作为联络处主任,黄镇陪同二人前往中南海,拜会毛主席。会谈开始时,毛主席语出惊人,直接对福特提到美方干涉中国内政,让在场的美国官员一度紧张。随后,毛主席话锋一转,转向黄镇,询问他“还去不去”美国。黄镇恭敬地表示一切听从主席指示。

1975年黄镇遭排挤想辞职,毛主席巧妙布局,在福特面前发问:你们要不要他?-有驾

紧接着,毛主席的目光落在福特总统身上,问道:“你们要不要他?”福特总统立刻点头,明确回应:“我们肯定要他回去。我们的关系是极好的。”得到福特的肯定答复,毛主席这才肯定地说:“那好,我看黄镇还是到美国好。”随后,毛主席当着众人的面,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对他有些意见。这些人不好惹啊,受他们的气啊!”毛主席的话,仿佛一道暖流,瞬间驱散了黄镇心中积压已久的委屈和烦闷,令他感到豁然开朗。

将军不拉私情

当晚,黄镇从红旗轿车中走出,尽管冬夜寒风凛冽,他却觉得身心舒畅。他推开家门,呼吸着冰冷的空气,甚至轻快地哼起了黄梅戏。见到正在看书的夫人朱霖,他兴致勃勃地提出要喝酒庆祝。朱霖疑惑地询问缘由,黄镇愉悦地说:“问题解决了!”他详细地向夫人讲述了中南海会晤的经过,朱霖听后也为丈夫感到高兴。黄镇感慨道:“主席真是了不起,他要做我的工作,并不直接跟我说,而是让福特开口……”

正在此时,门铃响起,小儿子跑去开门,回来报告是王洪文副主席派秘书送来二十几只螃蟹。黄镇瞬间警觉,他意识到这不便直接拒绝,于是捂着鼻子,对儿子说:“告诉他,我伤风感冒了,不能见客!”小儿子疑惑不解,父亲对王洪文的名字竟如此敏感,连捂鼻子的动作都像年轻人般敏捷。黄镇催促儿子快去,随后又打电话给外交部办公厅,转告王洪文螃蟹已收到。接着,他将这些螃蟹分送给了陈丕显、孔原等人。小儿子那时还不明白,父亲此举正是为了表明态度:收下礼物,但要通过组织致谢,绝不与人建立私人关系。有了毛主席的支持,黄镇坚定了继续工作的信心,主动收回了请辞书,和夫人一同重返美国联络处。

1975年黄镇遭排挤想辞职,毛主席巧妙布局,在福特面前发问:你们要不要他?-有驾

人民情怀深

在黄镇的外交生涯中,他始终心系民众。早从1949年12月被调到外交部起,毛主席便告诉这些将军转外交的干部“你们跑不了”,周总理则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黄镇曾先后担任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1955年5月,毛主席会见印尼总理时,还幽默地开玩笑说陪同的黄镇“站到我们头上喽!”1958年2月,印尼急需粮食援助,黄镇亲自向国内报告,促成援助。同年稍晚,印尼再次请求1100万美元贷款,黄镇回国报告后,毛主席亲自约见,敲定了此事。1964年12月,周总理还转达了毛主席对黄镇的赞扬:“黄镇同志是个好干部,善于搞调查研究,他写回来的报告我爱看。”黄镇却仍谦虚地表示做得不够。

黄镇于1909年1月8日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热爱艺术,曾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又在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绘画。他曾因支持进步学生被解职,随后参军,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尽管投身革命后一直未能回乡,但他始终牵挂家人。1943年11月,他才得知弟弟黄斌已在1942年壮烈牺牲,年仅30岁。

1949年9月,家乡刚刚解放,黄镇在部队护卫下首次返乡。他首先拜祭了未及相见的父母坟前,随后与乡亲们深入交谈,了解他们最大的困扰——野猪糟蹋庄稼。黄镇亲自带队上山击毙了凶猛的野猪。他还探望了曾抚养他八年的左宏富老人,老人用舍不得吃的八个鸡蛋煮成糖水蛋给他吃。黄镇后来为老人做了棉裤,并每月寄去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

1975年黄镇遭排挤想辞职,毛主席巧妙布局,在福特面前发问:你们要不要他?-有驾

1958年6月,黄镇担任驻印尼大使期间回乡,发现马鞍山水库大坝不牢固,立即向省政府反映,促使水库于1959年得到加固。1961年10月,已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黄镇再次回乡,与汤家沟的居民聊布票少、衣服不够穿的困难,他撩起衣襟,指着自己打补丁的衣服说,外交是为了国家面子,但在家里,他也和大家一样补衣服穿。村干部想好好招待他,却被他要求“不准吃鱼肉,不准喝酒,不准吃大米饭”,只吃了山芋餐。第二天,他发现村干部为他准备了上好的糯米汤圆,而村民却在吃稀粥,他立刻带着夫人离开,汤圆一口未动。中午,他要求将村里50岁以上的老年人、五保户、困难户请到食堂吃饭,并强调“有剩的干部才吃,没有剩的干部就不要吃了”。黄镇甚至从一个孩子碗里拿起一个带皮的小山芋吃了起来。乡亲们感慨,这位当大使的将军,能与村民们一样吃山芋,真是与群众同甘共苦。

结语

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逝世,黄镇夫妇在广州得知噩耗后,悲痛万分,连夜赶回北京告别。同年2月21日,尼克松第二次访华,黄镇见证了毛主席与尼克松的热烈会谈,但周总理身影的缺席,让他倍感伤感。4月5日,夫人朱霖在天安门广场为周总理痛哭,黄镇则坐在车里,默默抹泪。

1977年12月,黄镇被调回国内,先后担任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和文化部部长。邓小平评价他“将军不辱使命!”他始终关心家乡发展,1980年底,黄镇回乡考察时强调:“不热爱家乡的人,就谈不上爱国。”他筹集了10万元为县城建设影剧院,并考察了当年他促成的11万伏变电所的效益。1988年,他又筹集10万元资助浮山和桐城两所中学。1989年12月10日,黄镇因一次普通手术意外离世,享年80岁。邓小平闻讯后,连声叹息“太可惜了,真是太可惜了!”黄镇的一生,正是对“将军不辱使命”这句评价的最好诠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