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买车,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一个听起来特别高科技的功能,叫“高阶智能驾驶”。
销售人员会把这个功能说得天花乱坠,好像只要你多花个几万块钱,你的车就马上能变成一个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座驾,能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自己跟车、自己拐弯,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帮你稳稳地开着,让你能稍微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听起来确实很诱人,感觉科技真的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可问题来了,当你真的为这份“未来体验”掏了真金白银之后,一旦这套智能系统出了点差错,哪怕是零点几秒的失误导致了交通事故,车企的态度可能就会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他们会不紧不慢地翻开那本厚厚的、字小得像蚂蚁一样的用户手册,指着其中一行告诉你:“我们的系统只是‘辅助驾驶’,法律规定了,开车的责任主体永远是驾驶员。”这种感觉,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个全自动炒菜机,结果菜糊了,厂家却说是因为你没在旁边盯着火候,这逻辑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
这种宣传时把你捧上天,出事后让你背责任的巨大反差,正成为今天智能汽车领域一个越来越尖锐,也越来越让人困惑的问题。
面对智能驾驶这个新生事物,现在的汽车行业内部也明显分成了两个阵营,大家的发展思路很不一样。
一派我们姑且称之为“收费派”,他们认为智能驾驶技术是投入了巨额资金和无数工程师心血研发出来的,是车辆核心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必须收费。
比如有些品牌,一套功能完善的智能驾驶软件包,单独的售价就能达到五六万甚至更高,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收费,才能收回研发成本,并继续投入进行技术升级,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
这套说法从商业角度看,确实有它的道理,毕竟研发是需要钱的。
而另一派,则可以看作是“免费派”或者叫“普惠派”。
他们主张“智驾平权”,努力把过去只有在三四十万以上的高端车型上才能见到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十几万、二十万出头的普通家用车上,并且作为车辆的标准配置,不额外收费。
他们的想法是,现阶段不靠软件挣钱,而是通过极具吸引力的配置把车先卖出去,快速抢占市场,更重要的是,路上跑的车越多,他们就能收集到越多的真实路况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训练和优化他们的驾驶算法来说,是比黄金还宝贵的资源。
可以说,他们是在用现在的亏损,去赌一个更大的未来市场。
但无论是收费还是免费,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那个最核心的问题依然悬在那里没有解决:不管我为这个功能付了钱还是没付钱,一旦它没能像宣传的那样可靠,导致了事故,这个责任的担子,到底应该谁来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国家不是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出台了相关的规定来解决吗?
确实,在今年四月份,相关部门发布了一个名为《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处理指引》的文件,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因为文件里第一次明确地提到了,如果事故的根本原因是车辆的“软件算法存在缺陷”,那么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听上去,似乎是给我们消费者撑腰了,让车企不能再随随便便就把锅甩给用户。
然而,仔细一读文件的具体条款,就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非常巧妙,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设计。
这个设计规定,如果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判断自己可能处理不了当前状况时,向驾驶员发出了接管车辆的请求,那么从发出请求的那一刻算起,只要过了10秒钟,事故的责任就会像变魔术一样,从车企那边转移到驾驶员的身上。
10秒钟,听起来好像是一段不短的时间,足够我们反应了。
但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
在高速公路上,车辆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行驶是很正常的,这个速度换算一下,大概是每秒钟前进33米。
10秒钟,车子就已经开出去了三百多米,这几乎是三个足球场的长度。
而现实情况是,当智能系统发出警报,通常意味着它已经遇到了突发的、自己无法解决的危机。
在那种高度紧张的瞬间,一个普通人从听到警报、看清路况、大脑做出判断,再到手脚配合完成操作,整个过程可能就需要两三秒甚至更长。
真正留给我们有效处理危险的时间窗口其实非常短暂。
所以,这个所谓的“10秒黄金窗口期”,对于身处险境的驾驶员来说,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对于车企来说,它却成了一道坚固的“责任防火墙”。
只要系统在碰撞前尽到了“提醒”的义务,那么后续的一切后果,似乎就和它没有关系了。
这种规定,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可能成为车企规避责任的一个法律漏洞。
正是因为法律上还存在这样的模糊地带,再加上责任划分的复杂性,导致现在只要一出涉及智能驾驶的事故,就很容易变成一场各方互相推诿的“扯皮大赛”。
车企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拿出用户手册,强调驾驶员没有尽到时刻监控的义务;驾驶员则会觉得非常委屈,认为是车辆的算法存在缺陷,没有识别出障碍物;如果再往下追究,软件供应商可能会说自己的算法逻辑没问题,问题出在硬件上,比如某个摄像头或者雷达失灵了;而硬件供应商则会辩解说自己的产品出厂时是合格的。
你看,一个简单的追尾事故,就能牵扯出驾驶员、整车厂、软件公司、硬件公司等一长串的责任方,大家互相踢皮球,最终让事故的调查和追责变得异常困难。
甚至有车企的工程师私下里也承认,他们之所以要用像区块链这样复杂的技术去加密车辆的行驶数据,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在事故后能拿出一份无法被篡改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系统在关键时刻是按照程序设定运行的,从而撇清自己的关系。
这种把技术优先用于“自证清白”而不是“承担责任”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当前行业发展中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
技术的进步,本应是为了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更轻松,但如果它不能与明确的责任体系同步发展,那么它所承诺的那些美好愿景,最终都可能因为一次次的事故纠纷而变成海市蜃楼。
说到底,技术的星辰大海虽然令人向往,但不应该让消费者独自去承担探索路上那些看不见的暗礁所带来的风险。
当车企为智能驾驶标上高昂价格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在天平的另一端,放上同等重量的责任与担当呢?
这场关于技术、信任与生命的考验,整个行业才刚刚开始作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