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朋友的新能源车跑高速,轮胎被钉子扎了,翻遍后备箱也没找到备胎,最后只能等救援耗了俩小时。 相信不少新能源车车主都遇过这糟心事,为啥燃油车标配的备胎,到新能源车这儿就没了?
底盘被电池占满,真没地方放
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骨架完全不一样。 燃油车的备胎大多藏在后备箱底下或车底,新能源车的底盘几乎被整块电池组铺满了。 表哥给我指了指他修的新能源车底盘,从车头到车尾全是密封的电池包,传统备胎位早被电机和电池管理系统占了。
有些车主说可以放后备箱啊,备胎加上千斤顶、扳手这些工具,得占小半后备箱空间。 新能源车用户本来就在意储物能力,厂家权衡后愿意把空间留给日常使用,非一年用不上一次的备胎。
多一个备胎,续航可能少跑20公里新能源车最核心的卖点是续航,重量对续航的影响特别直接。 一个全尺寸备胎差不多15-20公斤,相当于多坐了个小孩。
实测数据显示,每增加100公斤重量,续航减少5%-8%,取消备胎相当于多出7-8公里续航。 对续航焦虑的车主来说,这20公里可能就是到家和趴窝的区别。
厂家为了提升10公里续航,可能要花大价钱优化电池材料或车身风阻,取消备胎成了成本最低的续航优化方案。
技术替代了备胎,不是万能药
取消备胎不代表不管车主死活,现在的替代方案其实比备胎更实用,只是很多人没摸透。 主流方案有三种,补胎液+充气泵、防爆胎、道路救援。
补胎液能自动密封6毫米以内的小孔,配合充气泵十分钟就能继续上路;防爆胎在漏气后还能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跑80公里;道路救援在城区40分钟内就能到,高速还能叫12122免费拖车。
这些方案各有短板,补胎液对侧壁破损无效,还可能损坏静音棉;防爆胎价格翻倍且舒适性差;救援服务在偏远地区可能延迟。
别被替代方案坑了! 这3个细节要注意
很多人吐槽没备胎太坑,其实是没掌握正确用法。 比如补胎液只能救胎冠的小穿孔,侧壁破损灌补胎液只会漏光还堵传感器;防爆胎能缺气保用但不是防爆,漏气了硬撑会加速轮胎磨损;救援服务要看清免费额度,车企通常只保3年或6万公里,保险一年有3-5次,高速上必须找12122指定救援。
特殊场景如长途或寒冬地区,建议自备橡胶钉补胎工具或加装小尺寸备胎,现在有车企提供原厂选装服务。
燃油车背备胎几十年没事,电车连这都容不下了?
有车主调侃:以前燃油车背着备胎跑了几十年没事,现在电车连个备胎都嫌重? 数据显示,家用车备胎年均使用率不足7%,90%的车主5年内从未换过备胎。
车企的逻辑是,用不到的东西不如换实际利益。 比如省下的备胎成本可以投入智能驾驶或电池技术,特斯拉用这空间扩储物格,蔚来加强换电网络。
不过,对于常跑荒郊野外的车主来说,备胎仍是安全感底线。 比亚迪仰望U8这类硬派越野车就坚持配备胎,插混SUV因空间大也能塞下。
取消备胎是进步还是妥协?
新能源车取消备胎,是技术升级和用车习惯变化的结果。 对城市通勤族,备胎确是“占地一整年的闲置品”;对长途党,替代方案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这场争论背后,其实是车企在成本、环保、用户体验间的精密权衡。 你会接受没有备胎的新车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扎胎经历或应急妙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