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十二家汽车4S店密集退场,巨额库存堆积行业进入寒冬考验

一天十二家汽车4S店说倒就倒,这数字看着像是恶作剧,但偏偏它不是玩笑,而是冷冰冰的现实。

是不是很难想象啊,表面上街上车水马龙、4S店外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正忙着贴大幅特价促销海报。

可在市场背后,却是“冰冻停车场”里静静停着的大批新车,还有那高达5100亿的资金,像被锁进银行保险柜一样动弹不得。

天啊,谁能想到,这些曾经的汽车圈镀金中心,如今会沦落到朝不保夕、随时退场的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

真就一夜之间,4S店全军覆没?

还是说,这背后还藏着大招没放出来?

不妨咱们掰开揉碎,一点点地把问题捋顺。

先说说数字。

数据这玩意,要么不看,看一次就容易头皮发麻。

什么,每天消失十二家汽车门店——你没看错,这不是KPI,这是全行业倒计时。

暗地里,一个行业的冷却,好像冰箱里的速冻鱼,慢慢失去活力。

2024年全国超4400家4S店退网,经销商盈利比率跌穿三成,亏损门店超过一半。

从2021年开始,4S店数量就坐上了滑滑梯,越滑越快,连停带刹不住。

甚至连豪华车也未能幸免,奔驰、保时捷都在计划大裁员——这不是小品牌跑路,而是“老大”们也撑不住了。

你说它离谱吧,可数据永远是最诚实的朋友,骗不了人。

再换个角度。

大家都说经销商是“卖车的”。

可现在,“卖车”比“亏车”还别扭,因为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咋回事?

有数据啊:今年上半年,主销车型里八成存在价格倒挂,普及说法就是“卖一辆亏一辆”。

一天十二家汽车4S店密集退场,巨额库存堆积行业进入寒冬考验-有驾

16万的车你拿出五万优惠,厂家返利还不够堵上这个亏空,最后倒挂四万。

你要说几家这么干也许只算倒霉为主,可天朝大地上80%的门店都这样,普遍倒挂超过15%。

这谁受得了?

钱明明是用来挣钱的,结果都冻在了堆成山的新车停车场。

一辆车十五万,340多万辆新车积压,瞬间让上千亿现金打了酱油。

巨大的资本池不再流动,只剩银行流水账上的数字和停车场越来越厚的灰尘。

说白了,4S店的库存比实际卖出去的还多,库存预警指数超过56%,已经不止是黄灯,更像是全体拉响警报。

再看经销商生存状态,别以为只是一堆干冷的数据那么无聊。

你要是走进展厅,可能会被琳琅满目的“新车特价”欺骗。

可是心里明白的人都知道,这哪是繁荣,分明是“最后的自救”。

压力大到什么程度?

一组绝望的对话就能说明:经销商亏完售后服务也扛不住,连最保值的豪华品牌也不灵了,一些连宝马4S都主动退网,甩车跑路,往新风口扎堆去。

比如最近爆火的“尚界”,背后是华为和上汽两个泰山北斗。

老牌的BBA(奔驰宝马奥迪)投资人居然主动改名换姓,摇身一变成了华为系的问界代理。

转投新能源就能翻身?

貌似单车毛利从亏两万到赚一万三,谁不眼红?

这里还真是僧多肉少,但有个问题,行业疯抢“新风口”,能持续多久、规模能投多大,没人能拍胸脯保证。

动动脑袋就明白,有的人得救,有的只能继续水深火热。

4S店惜命,车企也不傻,广汇今年3个月就关了287家门店,还不到一年,门店缩水快四成。

奔驰更狠,自2025年起要砍掉100家网点,保时捷憋着到2027年再减一半,打算彻底洗洗牌。

一场大浪淘沙,不进则退。

以前“坐地收钱”的黄金年代,或许一去不复返了。

一天十二家汽车4S店密集退场,巨额库存堆积行业进入寒冬考验-有驾

其实最吊诡的是,经销商疯了似地打折促销,看着像清仓大甩卖,消费者是不是乐得捡便宜?真没那么简单。

羊毛出在羊身上,亏的钱早晚还得“兜兜转转”转到消费者头上。

说是低价买车,但附带金融方案、捆绑险、装潢礼包就像鬼打墙,一环套一环,真想薅厂家的羊毛,常常发现是自己钱包被“薅光了”。

有朋友办个零息贷款,最后手续费吓了一跳;做保养换配件,发现项目“建议更换”的真比脑白金还厉害。

实则看着车价降,养车成本和手续费悄悄飙升,利润率从4.3%跌到3.9%,零部件供应商也从“吃肉”变“喝汤”,只能泪奔接受赔本报价。

整个产业链从头到尾都在挤利润,终端再便宜,行业整体毛利却只有4.1%。

“快刀切肉都切成纸了”,靠着补贴撑命,资金链就被越拉越紧。

所有的钱堵死在停车场,停着的不只是车,还有本该流动的血液。

想想看,这种困局要拼多久?

厂商重新设定游戏规则,或者经销商自我救赎,这都跟跑马拉松差不多,刚出发就想见终点,那只能说“醒一醒”。

眼下最现实的,也还是谁能活下去,谁能捡条命。

经销商的求生欲,不是喊口号,是看谁跑得快、扛得久,或者早点改行。

不过,有人倒下,也有人改道求生。

一天十二家汽车4S店密集退场,巨额库存堆积行业进入寒冬考验-有驾

有的投向新能源赛道,有的缩减战线,甚至干脆撤退。

但谁能笑到最后,没人敢说。

说到底,造成今天局面的根源,绝对不是一两天的风吹草动。

主机厂的目标,本来就是凭KPI“画大饼”,卖不掉就算渠道的事。

新能源时代,有技术但没粉丝,转型又急又乱,厂家和经销商互相道歉,最后双方一起跪搓板。

再加上消费者的购车习惯变了,追求个性、看重配置、重体验,信息摸得门清,什么套路、噱头,一眼识破。

以前讲“红旗招展、万人空巷”,现在是“买车像逛拼多多”——比比价,看看谁更会卷,最后一拍桌子买单。

主机厂和销售渠道,说白了,变成了“谁先崩,谁先认输”。

还有一点值得想想,表面上是经销商苦哈哈,下游的零部件和供应链就更惨了。

大客户一砍价,全行业都跟着陪跑,订单越多亏越狠。

食品链最高端的厂商自己都在跌利润,链条上的小伙伴哪里还敢撒欢?

谁又来解决这个被库存压垮的难题?

没人愿意轻易接盘,但车多得连停车场都不够用,这光景是有点窒息的。

有些新品牌乘势出道,挖角“老贵族”经销商,凭着品牌新鲜感和资本加持,短期内也许还有戏。

可市场淘汰从来就没有温柔,全行业在下行周期拼命自保,剩下的也就是一种冰冷的“适者生存”。

玩笑归玩笑,痛点全是真家伙。

每一笔亏损,都是行业生态崩盘的信号。

经销商显然早已过了“只要不死,就有希望”的阶段,现在讲的是“谁亏得起,谁扛得住”。

盲目扩张、产能过剩、价格大战,听着像霸道总裁电影,现在却只剩扎心现实。

无论是厂商该怎么调头,订单目标要不要“往地上贴”,还是4S店自身怎么抉择,这注定是个超长待机的考验。

行业冷暖还需自己咂摸,抱有幻想不如早点自救。

咋整?

业内不少分析,说现在就是“去库存、控扩张、加码服务”。

确实,这三板斧照现实一拍,不一定灵验,但别无选择。

有的主机厂已经开始调整供货节奏,尝试控制发货,“控盘”比拼多多还拼的狠。

车商能做的,就是把库存清理掉,该赔的赔完,该退网退干净,只为保住有望反弹的底线。

同时也在加码金融、提升售后体验,希望能多个支点活下来。

但真要熬过寒冬,谁都没点把握。

消费者也别着急欢呼“薅羊毛”,厂家潜台词不过是“回到服务和口碑”核心,把原本挤压的钱,用来提升产品体验和后续养护,或许还值得期待。

只要行业从头到尾都不犯糊涂,回到理性运作那一天——不管多慢,总有希望。

说到这,不禁想问:你还觉得现在买车算稳赚的便宜?还是更想等市场回暖再下手?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你的购车体验和感受,谁家套路最深、谁家服务最“熨帖”?咱们一起慢慢拆解这个5100亿的谜题。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