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买辆中大型SUV,你以为自己能享受的,起码也是“坐拥豪车,躺平人生”?现实啪啪打脸新上市的大众途锐锐越版,将所谓“入门豪车”做成了“裸奔版”。在国产新能源车卷出个天花板的2024年,德国工艺直接祭出了曾经那一套砍配置如砍菜,把自家主打车型削得比楼市毛坯房还干净利索。按理说,花大几十万,你总得来点科技感、仪式感、未来感?结果呢,人家就像开了个“魔鬼理发店”,一刀下去,智能座舱没了,座椅通风没了,连氛围灯都成“一根筋”。卖50万放这儿,保留个空气悬架当门面,咱说句实在的这就差把“清仓甩卖”四个大字贴在引擎盖上了。问题来了传统车厂这是在混哪门子日子?你50万的SUV,是认品牌送过去还是来找刺激?走着瞧,本事都在套路里——到底图啥呢?咱们好好掰扯掰扯。
就冲着途锐锐越版这波神操作,车圈的喷子们直接炸了锅。扯着嗓子喊的那拨坚持“德系工艺非你不娶”的死忠粉,跟新势力新能源的“堆料狂魔”门徒对杠,颇有点儿“天桥下老炮掰手腕”的味道。有人说,大众这是走性价比路线,舍弃点“花里胡哨”的配置,咱把车价打下去,让更多追求实用的用户买得起。可另一头,懂行的都知道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消智能驾驶,HUD、氛围灯、迎宾踏板统统砍掉,羊毛没了,羊还在,被薅的还是消费者的头。更乐的是,那边蔚来ES8直接标配激光雷达、四颗英伟达Orin芯片,带着高阶智驾一路狂飙;这头途锐锐越版还在拿定速巡航自嗨,硬生生把自己拍回了上个世纪。价格没便宜多少,“阉割”倒行云流水,这波操作你要说没套路,打死我都不信。
啥叫精准砍料?你举着手机对着配置表一对,LED迎宾踏板——原本是会“打招呼”的小灯,现在直接被一根寡淡的金属条取代了。30色氛围灯,尖刀一挥变成单色,仪式感跑哪儿去了?HUD抬头显示和车道保持辅助,那是当下高配燃油SUV和新能源同级的标配,结果途锐一股脑全删了。说殃及池鱼还真不是夸张,这一波比隔壁理发店“季末清仓、洗吹全免”还带劲。你要说砍单一项配置,或许小众还能接受,可搞“组合拳”,直接让整车的科技体验倒回三年前,纵使是最有信仰的德粉也得破防。看看2024年同价位区间30万买插混拎回来各种按摩、通风、香氛、智驾一扫俱全;50万级的新能源,四驱、裸眼3D大曲面屏、NVH静谧舱都不带含糊。对比下来,途锐锐越版仿佛进了个“窄门”,价格卡得紧,配置瘦成闪电。
问问身边的小伙伴,谁舍得花50万去买个寒碜的毛坯版SUV?有本地车友就把锐越版展车一顿拍,上车一看还是机械档把,立马转身遛了。人家都说,现在这消费,就是要仪式感、气场范儿,冰箱彩电大沙发能不用都得配齐。这年头,买SUV不是买大件,是在朋友圈高调晒幸福,配置减了,心气儿降了,谁还买账?
减配之风乍起,表面上似乎把入门门槛打得更低了。按厂家口径,这是主动投市,“普惠型”之举,把途锐这个“德味大牌”拉到更多人的选择清单。不过从另一面这波操作水分挺大——大概率是在借燃油车迭代前夜,搞一把库存清仓。先别说让利不让利,对比隔壁奥迪Q7的终端优惠、宝马X5国产后的降价,途锐锐越版凭啥定价不退步?真要拼实用,56万的锐影版已经压到了地板线上,再强推个更低配置的锐越版,难不成是担心库存配件砸手里?4S店销售都吐槽现在的消费者精得很,进店第一时间不是问排量、动力,而是抬头看有几根氛围灯,打开中控看能不能刷小程序,什么空气悬架、四驱脱困也就图个名头,真心买单的还得看“耍得起花样儿不”。
到头来,这波瘦身操作,没捞着啥好口碑。别说新一代消费者,连资深老炮儿都得皱眉你说是贴心为用户省钱吧,配件省出的可都是消费者的钱包肉,那都是硬邦邦真金白银呐!网上不少车主直言这感觉就像买了杯星巴克却发现只有杯盖和一张吸管,咖啡哪去了?你说好喝还是难喝?
忽然间风向大变,大家都发现了问题的真正症结这不是啥“降低门槛的仁政”,而是传统车企心虚的转型停滞。要面子怕输,又舍不得脱掉零件清单,想维持燃油SUV的豪车溢价身份,同时又不敢硬碰电动化的智能赛道。你看蔚来ES8一登场就自带全套智能驾驶、助手语音、三块巨幕大屏,四驱下山如履平地,还能打个盹让车自己跟车进小区。途锐这头呢?还在搞机械式档把,连个自动泊车都得拼人品,智能科技倒车开了个倒档。
再一瞧市场格局,人家新势力甩着大长腿往前冲50万的电动SUV能给你600公里续航、L2++级辅助、远程遥控开关空调、语音互动小憨憨。燃油车阵营,连夺命三件套都不敢砍,但大众愣是摸索出一套“保命刀法”,看似被动妥协,其实意在安抚还没转向电动化的老用户,拉一把“最后一批燃油死忠”,顺便把库存零件、老模具淘汰个干净利落。
重点来了,谁愿意为这种“情怀清仓”买单?新时代的50万级用户,买的是体验感,是高科技带来的自我满足。你这削到极致的燃油SUV,连个像样的智舱、辅助驾驶都没有,再怎么标榜空气悬架、德系调校,那也是“有里无面”。一手抓紧老本,一手想蹭新能源的风口,活生生把自己糊成了“夹心饼干”。越是着急,越显得没底气。这,不就是传统大厂裂开的状态?
眼瞅着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水面下的大鱼翻腾得厉害。厂家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用户冷嘲热讽。微信朋友圈里的对话都快成段子了——有人说锐越版是“加价买空白配置表”,有人调侃“50万买台德系毛坯,开回家一看连地板砖都懒得给你铺一个”。无论是“囤积库存”也好,还是主动降维也罢,现实早变得尴尬厂家和市场的战略分歧被无限放大。厂家靠库存搏生存,4S店盼清仓渡劫,消费者琢磨着等最终一波大降价。结果呢,谁也没真正赢。
更扎心的是,新能源的体验不断“发癫”,燃油阵营只能拼命打感情牌、讲旧故事。你说有市场?现实是,消费者白纸黑字盯着配置表下单,感性只剩个“翻故纸堆”的念想。厂家左眼盯着“溢价情结”不放,右眼又怕没人认国产电车,憋着劲搞“最后的倔强”。分歧越来越深,和解之路越来越难。刷票买单的,都在等那波最后的跳水价、清仓价;没人敢做冤大头。
说实话,大众途锐锐越版玩的就是个“溜须拍马”的老把戏,嘴上说着让利,手里紧着配件库,实际谁也没照顾好。你真是为了百姓省钱?恐怕还不如说是为转型找个理由。配置减得连底裤都快没了,价格却坚决不掉队,咱这德艺双馨算是玩明白了。别怪小编嘴贱,你这不就是“纸糊的豪车”不装门面装门槛?要仪式感没仪式感,要智能感没科技感,结果老用户嫌掉价,新用户嫌没新意,典型的“两头不讨好”。
同样的钱,您是愿意买个发动机型“传统好手”、低配紧张的毛坯德系,还是敢直接上新势力配置全拉满、体验爆棚的智能电车?50万级SUV到底该拼谁的底气?难道在这个时代,车标的分量真的能抵三年科技的进步吗?评论里,不妨来说说您的选择——你到底还愿意为情怀买单,还是更看重科技和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