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看销量数据,10月份中大型SUV市场格局很清晰了。四款车型月销破万,特征几乎一样:车长超5米,都是新能源车。燃油车要等到第十二名才偷个影子,宝马X5还算是个老人了。这背后透露出新能源的势头多猛,已经接近一发不可收拾。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聊到钛7,方程豹新出的这款SUV,刚上市就月售两万多,销量超过不少老牌劲旅。他说:产能跟不上,等车得排队,真是火得离谱。这说明一点,供应链确实不大能撑起如此火爆的需求。咱们汽车研发就像造个复杂的拼图,一环扣一环,尤其是电池、芯片和整车调试,任何一个短板都能让交付延后。钛7和小米YU7这俩爆款,从产能看都明显供不应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条目写着钛7的电驱总成是比亚迪自家的刀片电池体系,理论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也做得好。这样一来,整体车重控制得不错,驾乘感也明显优于同价位燃油车。这是新能源技术带来的红利释放。销量破万不光是品牌效应,还是技术拍了拍消费者的心脏。
说回小米YU7,单月交付高达三万多辆。这个数字让人咋舌,尤其是它在新能源阵营里还算是个半新兵。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和生产效率确实挺让人刮目相看,但最近雷式营销引发的负面也不少,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得有点大是一些车主的吐槽。车主小陈在群聊里说:这车外形帅是帅,就是细节做得不够用心,碰到点小毛病挺烦。这让我想到,销量大不代表服务质量也跟上了,厂家压力大这点,说实话,挺难避免。
至于银河M9,价格不到18万,这个跨度的车能卖出一万多,更是挺罕见。它是典型的性价比杀手,长得也够大,空间感足。朋友阿光最近买的这款,评价是用了一个月,动力表现挺好,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可以买它放心用。这背后也有个问题,20万级中大型SUV,消费者对空间和配置的需求正在往上走,但又不想花太多钱,银河的策略对症下药。
顺便说说理想L6,销量跌到不到一万,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信号。先前我对它的评价有点高,认为大电池配置会吸引一定客户,但实际市场反应明显差点意思。主要原因可能是它纯电续航不到220公里,这对于纯电续航已经普遍延伸到了300+公里的竞争车型来说,显然有点短板。理想L6这波技术路线,大电池小油箱打法被后来者学得差不多了,它的优势不明显,消费者自然有选择焦虑。
我记得一位渠道经理跟我吐槽:理想L6这货卖不过理想i6,i6产能现在越来越稳,订单源源不断。这说明,不光是车型技术,背后供应链的供货稳定性、终端体验同样关键。产品力和产销链两头要同时在线,不然消费者就愿意换其他车。
还有不少车型销量稳定表现出铁粉经济的特征,比如智界R7和智己LS6,分别卖出了八九千辆,挺不错的;而中端燃油车逐渐边缘化,例如传祺GS8、途昂这些老牌选手销量都在两三千甚至更低。新能源车在中大型SUV市场已经是主角。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细节,维修厂师傅跟我讲:现在新能源车故障率相对高点,尤其一些新品牌,配件得慢点找,故障断断续续的,客户难免急。这说明了供应链的柔韧性还有欠缺,同时用户满意度也与服务息息相关。
对比同价位的SUV,新能源车型算起来单公里使用成本低多了,尤其电费远比燃油便宜,我粗略算了一下,新能源中大型SUV每日跑50公里,电费成本大概六七块,燃油车至少三十块起步。坦率说,这差距大得吓人,难怪销量没法比。
但事实上,新能源SUV的保值率也一直被诟病,20万级别的多数车型,三年折旧率估计达60%甚至更高(样本少),这无疑成为了一些消费者踌躇的原因。能买这类SUV,往往是更注重日常用车成本和环保属性的人。
讲真,我没细想过新能源车的动力单元升级对老用户升级换代影响有多大,比如是不是一波技术更新就得掏腰包,这点挺模糊,只能观察一段时间。除此之外,未来还会有更多车型入局,市场跑步转型,就看这些新品牌能不能把技术和供应链玩稳,把用户心态搞定。
你会选择更加穷追性价比的银河M9,还是追求品牌和技术积淀的方程豹钛7?还有钛7和YU7这种排队式供货,你愿意等吗?价格和配置太接近,消费者情绪到底会怎么变?(这段先按下不表)
翻了翻群聊,朋友小王发了条:准备买新车,纠结理想L6和零跑C16,价差不大,配置各有千秋。这种困惑其实很普遍,消费者挑车不单是看销量,还得看现实需求和售后体验。你呢,下次挑车会看销量榜还是去4S店多试试?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