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全固态电池将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应用,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完成中试验证并开始小批量装车使用

说全固态电池2030年左右能装车,我听了有点复杂。张进华这么一说,听起来技术突破指日可待,但作为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车人,我知道技术突破和大批量上车中间隔着一条巨大的沟壑。就像供应链链节衔接,一个环节没理顺,其他环节再好也是白搭。

我记得,去年和一个电池组装厂的工程师闲聊,他告诉我,现在的固态电池最大难题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制造过程中的界面稳定性。说白了,就是两种物质粘得牢不牢的问题。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粘个胶嘛,但我翻了下笔记,这粘其实涉及温度、压力、材料纯度还有生产节拍,哪样一环挂了,电池就得报废。而且现在业界用的普遍是加压工况,张进华提的无外部加压我感受挺深,这其实是制造成本和产业化的天花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全固态电池将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应用,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完成中试验证并开始小批量装车使用-有驾

成本这事儿,我随便算了下。假设一块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成本是普通动力电池的1.5倍,制造良品率过去是50%左右,现在技术突破了,能达到80%,但成本差距估摸着还是得保持1.2倍左右。对于那些10几万级SUV的终端消费者来说,1.2倍成本的电池意味着什么呢?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30%-40%,波动1.2倍,整车成本涨幅估算在6%-8%左右,能被市场接受吗?我记得一朋友当销售的,他说:客户不傻,价格一涨,马上就去货比三家。这话太实在了。

说起来我之前觉得电池技术突破再突破,估计就能飞速产业化,显得有点乐观了。怎么说呢,这技术不是光实验室高光,做成车用电池要几十个工序全部稳定配合,材料批量化和产线成熟度都是疑问。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哪怕一批次不稳定,成品率就能腰斩。就这产业链上下游,有点像再复杂不过的公司开会,大家方向虽一致,但中间问题众多,容易智商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全固态电池将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应用,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完成中试验证并开始小批量装车使用-有驾

反过来说,这也有积极信号。张进华提的中试验证和小批量车规应用,本质是说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了。不会一蹴而就,但这至少代表更多参与者愿意承担风险,投资生产线改造。这点我前段时间去一个新能源车企访谈时,也感受到他们做研发预算时,特意给这类新电池留了专项资金。说白了,死守现有的锂电池技术,怕是没未来了。

我还有个没深想的猜测,固态电池的一些安全性表现在整车事故中的优势,由于其结构稳定破损率极低,未来它会不会引导车企改造车辆结构设计,减少防撞梁之类的厚重部件,从而间接节省整车重量?这对续航、操控的提升是有利的,但回头一想,制造升级的成本和安全法规壁垒恐怕又是一道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全固态电池将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应用,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完成中试验证并开始小批量装车使用-有驾

说到用户心理,真得强调,这项技术的普及,需要销售端讲得明白,讲得透彻,不然用户听到全固态这两个字,反而怕听不懂,信任度反而降低。销售那位朋友还和我吐槽,客户问我,全固态电池真安全?续航真那么长?我有时候自己都不好说,全是厂家的技术白话。这就很尴尬,厂家和经销商没有完全同步传达,反倒成了说事儿的对象。

细节上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四川宜宾的电池展,虽然气氛火热,但那些电池样机外观上都还挺粗糙,跟市面上卖的电池模样差距较大。就算是技术样机,也是半成品,质量和稳定性没人敢保证。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全固态电池将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应用,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完成中试验证并开始小批量装车使用-有驾

这让我想起,研发和供应链的对接,很多时候就像造房子,设计图说得天花乱坠,现场施工如果严谨不到位,最终成品还是那个小毛病多的尴尬局面。全固态电池现阶段,大概就是图纸阶段对接施工的碰撞期,还没全线通水。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全固态电池将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应用,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完成中试验证并开始小批量装车使用-有驾

最后不禁想问,等全固态电池真的普及,汽车的维修和回收体系会不会跟不上?毕竟电池是大件,一旦出现技术迭代后的零件配套不足,维修难度会不会飞涨?这倒是个悬念,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