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宣布复活,工厂员工回归,计划明年十万台目标

据说有一种企业,死了还能复活,就像电视剧里反复被编剧安排车祸的小角色,总是一句“我又回来了”让观众怀疑人生。这次轮到造车新势力里的威马汽车,官宣复活啦。曾经开疆拓土,如今灰头土脸,扬言明年要拼一把,目标十万台。听完我差点以为自己也能官宣复活:明年目标活着,顺便再长五公分。

威马发布了一份满满正能量的重组说明,里头字眼都快闪瞎我这个丧气人的眼球。说是涅槃重生,可惜没闻到烧焦味,倒先看到了PPT里熟悉的“战略规划”,大抵意思就是,他们打算在2025年秋天EX5和E5车型恢复生产,期望产销量从一万起步,争取两万……九头蛇重生都没这么详细的计划。与此同时,还把脑袋伸向海外市场,先从泰国搞个工厂,再往东南亚、中东溜达。我都开始怀疑,威马是不是把地图倒着贴了。

不到两年,一家被重整的公司能涅槃?这故事搁在《知否》里都叫编剧太戏剧性。去年10月主动申请破产,今年就法院批准重组,头脚翻身速度比我早上关掉闹钟还快。翔飞方面接管了威马四公司,满世界找员工回来,或者重新开启招聘。“各岗位都在招人”,真有点像那种月初刚辞旧工作、月末又发广告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回去嘛,会重新谈工资。”这句多实在,带着一股你刚失恋、前任低声下气求复合的味道,工资说谈就谈,有点情怀,有点心慌。

威马宣布复活,工厂员工回归,计划明年十万台目标-有驾

工厂说已经有400多名员工,生产线已跑起来,下线十几台新车,先铺垫市场。我就纳闷,十几台车怎么铺垫市场?难不成每台车型负责一个街道,车主都发革命传单?以后你如果在温州遇见路人大喊:“威马卷土重来!”你也别惊讶,人家可能拿着内测邀请函。

这不是威马第一次大起大落。2015年成立,总部设在上海。最风光的时候,EX5从2018年上市到2021年,全年交付就有四万多辆,同比增长简直像创业公司PPT里的增速曲线,一骑绝尘,造车新势力里也算是有头有脸。可世事无常,顶流与打工仔有时只有一营收之隔。2022年开始降薪裁员,到2023年主动申请破产。如果不是有法院背书,我都怀疑“新威马”是老员工拉个皮包公司出来骗补贴。

企业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当然也可以是法院大院。重组之后的新威马,老板吹响“三步走”的号角,2025年先死里求生,产销量干到10万台,2027年冲40万,再到2030年挑战百万台。“十万,四十万,一百万”,醒醒吧,销量目标越喊越大,像过年的微信抢红包群,领导总是自信满满,最后摸来摸去发现彩蛋全在广告里。再加一句“营收1200亿”,说得跟隔壁小区拆迁一样,谁还不是个一夜暴富梦了?

威马宣布复活,工厂员工回归,计划明年十万台目标-有驾

为了配合如此宏伟蓝图,产品线也拼命拉长,说五年内推出十款全球新车。什么A级、B级、C级轿车、SUV、跨界,有电动、有增程,既要马儿跑得快,也要马儿不吃草,还要马儿学会AI写作和扭秧歌。官方说车要不仅卖国内,更要开疆拓土落海外——泰国构建KD工厂,未来进军中东市场。我寻思着,异域风情版威马,会不会配上两瓶椰汁和一顶遮阳帽买一赠一?

但我有个疑问,这威马到底靠什么复活?靠梦想、靠重组还是靠朋友圈?别说新能源车企赛道越来越挤了,比亚迪都快变成电池叠层一条龙了,吉利蔚小理排队上IPO,小米汽车刚出来就喊着“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车”。资本市场的水越搅越浑,消费者的心却越来越清醒。你觉得十万台目标,真的能跑得过隔壁小城一夜刮起的“夺宝奇兵”吗?

威马宣布复活,工厂员工回归,计划明年十万台目标-有驾

威马高层对外说后续还要设新销售门店,要开新闻发布会。时间表没定,说关系到核心营销策略。对不起,核心营销到底是“先造几台车忽悠媒体”,还是“先忽悠媒体再造几台车”?好像有啥区别,又好像没啥区别。反正新闻发布会,估计主持人都要先练好“逆势增长”通稿,场面越荒诞越有戏剧张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内部员工的心态也很微妙。有人急着回去,也有人犹豫。“想回去的一般都可以回去”,但是原部门同事多半还在观望,怕“回去也不稳定”。此刻我深有体会,就像前老板突然发来微信:“公司活了,快来吧!”而你此时只想回他:“我手机没电了。”职场复活就像复合,激情褪去,只剩一地鸡毛。

造车圈的兴衰更替总比电视剧精彩。头一阵子长城汽车还在整活,吉利造卫星,蔚来搞换电,小米开张,杭州湾造车像春晚搭舞台。造车新势力也像选秀节目,淘汰的不都是被市场“唱票”,新晋的都是技术盲盒加人设加大梦想。不过造车圈讲道理,从没缺过热血,也没断过韭菜。

威马宣布复活,工厂员工回归,计划明年十万台目标-有驾

威马曾经风光无限,后来栽了个大跟头,一路重组到今天,又开始描摹美好蓝图。我要是威马的统筹策划,可能会考虑免费赠送“心跳加速险”,毕竟未来充满未知,每一步都可能是惊喜,或者更多是惊吓。过去交付量破四万,今天目标十万,听着像是复读机卡带,目标声总比实际的引擎响。

再说新能源车市,这几年不是一般的热闹。赛道上各路神仙开挂,巨头和新秀不分家。“技术迭代”、“智能驾驶”、“AI赋能”,这些辞藻都快磨成豆腐脑。市场已经不需要故事,而是要实际的销量和口碑。但造车嘛,故事总比车速来得快。你今天在路上遇到一辆威马,说不定它的车主还在心里默念:“重生,别翻车。”

威马的目标很性感,但汽车市场一点也不可爱。高层定目标容易,渠道恢复难,供应链那是九九八十一难。这年头恢复什么都比恢复信任难,你公司倒闭还不到两年,消费者买车的时候多数先查“能不能退定金”,其次才关心“这车电池能跑多远”。企业信仰、用户信任、人心所向,这些可不是说复活就真活的。

要突破重围、再造辉煌,靠的不是一纸法院裁定,也不是PPT里的“下一站传奇”,还得看实际的研发、生产、口碑、服务、渠道乃至售后。造车不是拼图,是拼命。威马新团队喊得震天响,实际如何,还得等市场说了算。否则复活没两年,又见破产重组,这轮回倒是省了编剧费。

威马宣布复活,工厂员工回归,计划明年十万台目标-有驾

话说回来,我不是威马用户,也不打算做威马车主。但对于企业复活这事,我是有经验的——比如每年公司年会之后,我们都互相恭喜彼此“活着回来了”,然后义无反顾奔向下一场失业的征程。威马官宣复活,明年喊着十万台目标。我建议再多加一个:内部员工满意度目标,现实点,凑个整数,不然梦太大,叫人做梦都睡不着。

谁曾是威马用户呢?看着威马官宣“涅槃重生”,市场信心也许会像新员工收到offer那一刻,先是小激动,后是大犹豫。“既定目标能不能实现?”这个提问,就像每届春晚最后的压轴节目,总要问一句:“你有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吗?”但汽车市场里,道阻且长,光靠“重生”是不够的。有钱都未必,有命也不一定。

世道荒诞,企业复活也是剧情。重回赛道,复活要价不菲,威马能否自证奇迹,让我们一起,坐在副驾驶虚席以待吧。现实已经不讲大道理了,只想问一句:你复活了,但我的钱包还活着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