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款小鹏X9的相关信息已正式出现在最新一期工信部申报目录中。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款X9的产品名称明确标注为“插电式增程混合动力多用途乘用车”,这意味着小鹏旗下首款搭载增程技术的产品即将面世。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首款超级电动车型小鹏X9,它将会在第四季度正式推出”,并透露“该车已投入超1000辆测试车,累计测试里程超2000万公里。”
在外观设计上,小鹏X9增程版基本延续了在售纯电版车型的设计语言,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但车身尺寸方面略有不同。其中,小鹏X9增程版的车身宽度、高度以及轴距均未发生变化,维持了原有的空间布局基础。不过,其车身长度较现款纯电版小鹏X9增加了23mm,这是两者在尺寸上的主要差异。
动力方面,小鹏X9增程版将搭载鲲鹏超级电动体系,采用由哈尔滨东安动力提供的1.5T增程器,最大功率110千瓦,配备最大功率210千瓦的单电机。另外,官方表示该车将基于全域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并搭载5C超充AI电池
至于续航,按照官方说法“‘鲲’超级增程系统可以实现430km的纯电续航以及1400km的综合续航。”
“鲲鹏超级电动体系”是2024年11月小鹏汽车科技日发布的全新电动体系。其中,鲲代表超级增程系统,采用下一代增程技术;鹏则代表着小鹏的纯电体系。
彼时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再做一个普通增程车没有什么意义,小鹏做的是‘鲲鹏超级电动体系’”,这也标志着小鹏汽车正式入局增程赛道。
与其自相矛盾的是,两年前(2022年)何小鹏对增程技术的否定。彼时,何小鹏谈谈放弃混动的原因“我们在2020年有一个艰难的选择,在长期主义跟短期效益之间,我们到底做不做混动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们讨论了非常久,最终选择了放弃混动。”
在何小鹏看来“虽然插混车型会是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换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存在,在过渡过程中有着庞大的需求,但在23、24年之后,消费者对混动的需求将逐步走向衰退。”
事实证明,何小鹏此前对增程车型的判断略显理想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清晰显示,增程车型的市场表现正持续爆发:2021年至2023年,其销量增长率分别达到206%、116%和173%,三年间始终保持三位数的高速增长。
进入2024年,增程车型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全年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78.7%。这一增速不仅远超新能源汽车行业35.5%的平均水平,更在新能源细分市场(纯电、插混、增程)中稳居第一。与此同时,增程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也实现跨越式提升,从2021年的3.6%飙升至2024年的9.1%,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此期间,不少纯电车企纷纷转向增程或插混赛道。其中,零跑自推出增程版车型后,近两年来多次跻身新势力交付量排行榜前三,并且提前实现了季度盈利,成为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此外,极氪、阿维塔、智己、埃安等品牌也陆续推出增程车型,加速布局这一市场。
随着众多车企相继入局,增程/混动这一细分市场的容量已不复从前,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增程车型累计零售销量为53.8万辆,同比仅增长16.5%,不仅在三大新能源细分市场中增速垫底,还低于国内新能源行业33.3%的同比增长水平。单看6月份,增程车型的表现更为平淡,同比仅增长7.8%,环比减少0.3%。
从市场数据上看,此时切换赛道的小鹏汽车已错失先机。按照规划,小鹏汽车将推出至少5款增程车型,涵盖轿车与SUV领域,且大部分车型会采用纯电、增程式双动力系统。首款增程车型基于X9平台开发,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后续还会在E、F、H等平台陆续推出增程车型,时间线延伸至未来几年,全面布局增程式混动市场。
虽已错失先机,但并不能阻挡小鹏汽车对盈利的渴望。今年一季度财务业绩发布后,小鹏汽车将盈利的节点定在今年四季度。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鹏汽车总体毛利率为15.6%,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毛利率为10.5%,连续7个季度环比提高。伴随着毛利率的持续改善,小鹏汽车在今年一季度不仅实现了营收的增长,同时亏损也有所收窄,整体经营状况稳步向好。
交付量上,整个上半年小鹏汽车累计交付19.7万辆,超过去年全年,是头部新势力中增长势头显著的一家。小鹏能够从低谷中爬出来,MONA系列功不可没。今年上半年,该系列的首款车型M03累计销量超过8万辆,是小鹏最畅销的一款车。
不过,就在小鹏汽车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近期因P7+转向机设计缺陷引发的舆情正愈演愈烈。截至目前,小鹏汽车尚未通过官方渠道就该事件作出正式声明及解释,始终保持着“沉默”的态度。
小鹏选择以“沉默”应对舆情,本质上是想通过“冷处理”让事件自然平息。但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下,这种策略早已不合时宜。
尤其对于始终标榜“用户导向”“数据驱动”的企业而言,面对用户高度关切的安全问题时,却选择关闭沟通渠道,无疑与“用户共创”的核心理念形成鲜明矛盾。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不仅会削弱品牌价值观的可信度,更可能对后续车型(如X9增程版)的市场接受度产生间接冲击——当用户对品牌的责任态度产生疑虑时,其对新产品的信任自然会打折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