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10万左右的燃油车,轩逸几乎成了标配。我记得我刚入职这行的时候,邻座那小伙子还说就买个靠谱的,油耗低、耐用,别折腾,他说的可能没错,但这么养车的年代,产品力不提升,迟早被淘汰。今天看新闻,新一代轩逸终于出炉了,外观变化大得令人惊喜——之前只是模糊预告,现在是正式登场。
我刚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个细节:新车的前脸贯穿式光柱设计似乎借鉴了日产的电动车N7,也就是说,日产在设计上可能在用类似的元素打造未来车型的家族感。这个细节我还真没特意想过,电气化的设计元素,未来会成新潮流的信号灯吗?
动力系统上,还是那个1.6L+CVT。我估算,实际油耗稳定在6.5到7L/百公里(样本少,估算/体感),保持熟悉的平淡和靠谱。这车不是追求激烈动力的,但对大部分买家来说,这样的白开水其实够用。你会担心油耗吗?我倒觉得,稳定油耗、维护简单才是真核心。
说到这个,我想问,买车的时候到底在意那些句号后面的附加值?比如说,真有人因为轮毂造型没有变就不买了吗?我有个朋友就坚持轮毂必须换新,觉得看着更时尚。这让我忍不住想,设计是不是也会变成一种心理战?毕竟,用户心理变化快,设计需要迎合才行。
除了动力,底盘材质也是个话题。现款的悬架用的麦弗逊加扭力梁,日常开起来还算舒服,但说到操控,完全不是运动偏的。新车外观变得更运动,线条更硬朗,可能会让人期待操控也有改进?但我觉得,底盘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整体操控只会更漂亮,不会更操控。这点让我想,新外观是不是只是视觉上的升级?技术核心有没有刮碰到?这就有点像化妆,好看,但内在还是老底。
其实我还真在想,一个车的外观改得再漂亮,用料和做工其实才是真硬核。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外面再怎么精致,车内那些用料和门锁的咔哒声才是真正体验的关键?我遇到一个修车工,他就说这车门隔音那么差,总得开两年后才知道能不能扛得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实际买车,我更关心的还是日常用车感受。你会不会觉得,车型外观变得更运动后,操控反应也会更敏感?但我猜测,这只是视觉提高,悬架调校可能没有大变化;因为整体结构都没变。
再说个问题:面对新一代车型,老车主会不会觉得那点肖像还是挺宝贵的?那些平淡的动力和可靠的底盘,难道不能觉得是一种稳定的安心吗?还是说,现在的安心已经不够用了,得追求更炫、更运动的外表?这也是市场的心智战。你觉得,用户是不是越来越在意外表多过根本?
我想到,日产一直代表实用主义的品牌调性,但这次在外观上的突变,似乎暗示他们在尝试年轻化、运动感——你有没有觉得,这样的转变也许是为了吸引年轻买家?老客户可能还喜欢那种靠谱、耐用的感觉,但他们会跟得上节奏吗?还是说,这一下,日产有点拼颜值的意思了。
叫我多想了,但其实我更关心:这次改款,是不是正像这个细节——电气化元素的融入——意味着,将来日产的车型会变成颜值+技术的结合体,而不是单纯的实用派车?也许未来每次换代,不是在变某个东西,而是在融合更多想象。究竟这些改变,归根究底,是不是都围绕迎合市场这块大蛋糕转?我还真没细想过。
这辆车的真实感受,从外到内,从技术到市场,似乎都在暗示一个趋势:设计不再是靠感觉,而是靠趋势。这车的轮毂、尾灯、甚至车标,通通黑色元素覆盖,是想传达运动、现代吗?还是仅仅是掩盖一些老底?
我还记得一位销售说过:你看,颜值高了,顾客买车的心情都会好一点。是不是?但我又在想,心动后,是不是还得你能用得顺手?这也是我平时看车的一个潜台词。外观再牛逼,车一开出来,路人点赞无非是造型漂亮,真正用得顺手,是不是另一回事?这点,作为体验者,我觉得也是值得商量的。
下一次,你会选择哪个新外观的车型?还是说,靠买个靠谱品质的车,才是咱们最后的滤镜?真希望这车能在颜值和用料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不然总觉得,漂亮车里少了点心)——对呀,留个悬念吧:你在生活中最在意的触摸感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