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一台秦PLUS跑了18个月,车主翻开加油记录只有19次,但小区物业说他每周都在地下车库充电
认识个哥们,去年3月提的秦PLUS 120公里版本,到现在一年半,中石化的加油记录翻出来数了数,19次。平均下来快一个月才去一趟加油站。他自己说最长的一次,两个半月没碰过加油枪。我开始还以为这人是不是平时不怎么开车,后来发现人家每天通勤从亦庄到国贸,来回六十多公里,周末还得带孩子跑兴趣班。
秘诀其实也简单,就是每周三次充电,雷打不动。地下车库装了个7kW的家充桩,晚上停进去插上,早上满电出门。一个月电费大概一百二三十块,油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他给我算过账,一年跑了两万公里出头,油费加电费总共花了不到四千。这要换成他之前那台轩逸,光油钱就得一万往上走。
充电这事确实得看条件。我见过有人买了这车,结果小区物业死活不让装桩,最后只能每天晚上开到三公里外的商场充电桩排队。冬天排一个小时队,夏天蚊子咬得够呛。坚持了半年实在受不了,直接换成油车了。所以这车适不适合,装不装得了桩基本就是分水岭。
亏电油耗这块,我跟过一次车。国庆假期去河北,高速上他那台车电量显示5%,基本就是纯烧油的状态。全程120的速度,服务区停下来看了眼表显,百公里4.2升左右。回来市区里跑了一段,大概在3.5到4之间跳。跟官方说的3.8升比,误差不算大。但你要非说能跑出3.0、2.8这种数字,那可能得温柔开加上运气好。
底盘的感受比较直观。有次坐他车去机场,路上有段修路的颠簸路面,悬架对小震动过滤得挺干净,不会一颠一颠地传到屁股上。过减速带也是,咚一声就过去了,不会有那种松松垮垮的廉价感。后来聊天才知道,据说当年比亚迪跟戴姆勒合作腾势那会儿,顺便把底盘调校这套东西也学了不少。真假不知道,但开起来确实不像是随便调调就上市的水平。
那块12.8寸的旋转屏,刚开始觉得挺炫,用了一阵子就发现有点鸡肋。横屏看导航确实视野好,竖屏刷抖音也更顺手,但问题是开车的时候谁天天盯着屏幕玩手机?语音控制倒是好用,说“导航回家”“打开空调”“我要听周杰伦”基本都能识别。偶尾也会犯傻,有次说“关闭导航”,它给我打开了天窗。
空间这块算是加分项。后排翘二郎腿没压力,头顶也不会碰到车顶。后备厢能塞下两个28寸箱子加一个婴儿车,再扔几个书包、球拍啥的也装得下。有个朋友买菜回来,后备厢塞了一箱啤酒、两袋米、三个西瓜,还能把后座放倒再塞点杂物。这尺寸在十万块钱这个级别,算是能装的。
保值率这事儿得看运气。上个月逛二手车市场,看到一台21年的120旗舰,当时落地14万多,现在报价10.5万,还能再谈。车商说这车好出手,基本上挂出来一周就有人来看。对比隔壁那台21年的轩逸,落地也是14万,现在只能卖8万出头,这个对比还是挺明显的。当然了,二手车行情这玩意儿,一个月一个价,说不准的。
刀片电池那套宣传看过不少,什么针刺测试、不起火之类的。实际用下来,充电过程倒是没遇到过异常。夏天停在露天停车场暴晒一下午,也没听说过自燃的案例。倒是外放电功能偶尔派上用场,去年秋天几个朋友去密云露营,车上接了个电磁炉煮火锅,3.3kW的功率带个小电器完全够用。
辅助驾驶这块就别抱太大期望了。高速上跟车能用,但你得时刻盯着,不能撒手。变道、并线这些还是得自己动手。车道保持有时候会神经过敏,稍微压线就方向盘震动提醒。有次走辅路,路边划的线不太清楚,系统一会儿提醒一会儿不提醒,搞得人挺烦。不过十几万的车,能有这些功能,凑合用吧。
养车成本算下来确实低。一年一万五千公里,电费加油费大概三千五到四千。保养也便宜,首保免费,之后每次小保养两三百块。保险第二年打了七折,一年三千多。停车费、洗车费这些固定开支,跟油车没区别。所有费用加起来,一年七千块差不多够了。这要换成同价位的油车,光油钱就得七八千,再加上保养贵一些,一年怎么也得一万二往上。
说到底,这车适合哪种人,其实挺明确的。每天通勤五十公里以内,家里或公司能充电,一年跑个一两万公里,这种情况下优势最明显。要是天天跑长途,或者充电不方便,可能还不如买台省心的油车。毕竟省钱是一方面,用着舒服才是长久之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