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深!男子花35万买奔驰结果是“库存车”,维权艰难!

一、事件始末:信任背后的“隐形库存”

2023年10月,泉州商人蔡先生以35.3万元购入奔驰EQE纯电动轿车,附加服务费后总花费近40万元。购车时,4S店以“现车紧俏”为由主推黑色车型,且未主动告知车辆生产日期。直至2024年11月首保时,蔡先生才发现该车实为2022年10月出厂,库存超一年。车辆长期停放导致的电池性能隐患、轮胎老化等问题,引发他对安全性的担忧。尽管多次交涉并发出律师函要求退换,4S店以“需总部处理”推诿,事件陷入僵局。

套路深!男子花35万买奔驰结果是“库存车”,维权艰难!-有驾

二、法律困境:维权为何举步维艰?

定义缺失:“库存车”并非法律术语,现行法规未强制规定车辆库存期限,消费者难以直接引用法律条款索赔。

合同漏洞:购车协议中未明确生产日期,销售方口头承诺无书面证据,消费者陷入“举证难”困境。

行业潜规则:多起类似案例显示,4S店常以“客户未主动询问”为由规避责任。此前南昌余先生购奔驰混动车亦遇库存展车纠纷,法院多以“未构成欺诈”驳回退车诉求。

套路深!男子花35万买奔驰结果是“库存车”,维权艰难!-有驾

三、库存车泛滥:豪华品牌的销量困局

奔驰EQE系列销量低迷,月销仅数百台,多次召回加剧滞销压力。经销商为清库存,以大幅优惠吸引消费者,却隐瞒车况信息。例如,奔驰GLC 300车型曾因库存积压降价12万促销,但车辆长期停放导致的零部件老化风险被刻意淡化。数据显示,2024年超50%汽车经销商亏损,厂家压库与销量考核进一步催生“隐瞒式销售”。

套路深!男子花35万买奔驰结果是“库存车”,维权艰难!-有驾

四、消费者自救指南:避坑关键步骤

验车必查:核对铭牌生产日期、轮胎磨损、电池健康度(电动车),超6个月可主张折扣或换车;

合同细节:要求书面注明“非库存车/展车”,并约定库存车质保延长期限;

证据留存:录音或文字记录销售承诺,避免口头约定;

维权路径:联合其他受害者集体诉讼,或向消协提交行业垄断行为举报。

套路深!男子花35万买奔驰结果是“库存车”,维权艰难!-有驾

五、行业反思:谁在透支品牌信誉?

奔驰4S店跑路潮、售后捆绑陷阱等事件频发,暴露传统豪车“品牌溢价”逻辑崩塌。新能源冲击下,经销商为现金流隐瞒车况,品牌方则与渠道“割席”推责。律师指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二十条,商家若未主动告知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信息,可能构成欺诈,但司法实践中认定门槛较高。

#男子花35万买奔驰结果是库存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