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卖楼筹资金,中国资本参与,汽车业新变化

夜色下的横滨,玻璃幕墙映出海风里依稀可辨的日产Logo。

45亿人民币的价格标签,像是贴在这座楼的额头上——一纸合同,转手归了中国敏实集团主导的财团。

你要是站在楼下,看着门口依旧进进出出的西装和工牌,可能会有几秒钟怀疑:这栋楼,真的已经不属于日产了吗?

日产卖楼筹资金,中国资本参与,汽车业新变化-有驾

但财务报表不会骗人。

总部大楼的产权易主,却还得租回来办公——一种“卖了还要用”的狼狈,像极了中年危机时的房主:缺钱,但不能丢了体面。

如果你用业余侦探的方式过滤这起事件,表面的资产交易只是冰山一角,深层次的危机在于日产的财务血流不止。

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约334亿人民币),上一年还在盈利。

这不是什么小数点上的误差,而是营业利润暴跌近九成,全球销量下滑2.8%,中国市场更是大跌12.2%。

曾经的“日系三强”,如今连“温饱”都成问题。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北美市场凭借新车型微增3.3%,但在全球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潮流下,传统燃油车企正被时代按在地上摩擦。

当然,卖楼不是终局,只是一种姿态。

日产不是没有挣扎。

他们抛出“Re:Nissan”经营重建计划,要在2027年前关闭7家工厂,裁员2万人,把全球产能压到250万辆——砍成本、提效率、活下去,如同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手法冷静,但病灶太多,刀口未必能止住出血。

更有意思的是,在卖楼的同时,日产在中国设立了首家合资整车进出口公司,试图借助中国的研发和供应链优势,把本地开发的新车型反向出口全球。

日产卖楼筹资金,中国资本参与,汽车业新变化-有驾

这种“以中国反哺全球”的战略听起来很有未来感,但更像是病急乱投医:一边出血,一边求新药,效果未知。

敏实集团的出现,让剧情多了几分反转。

这家1992年成立的中国汽车零部件龙头,客户覆盖全球80%的主流车企,连日产自己都是老客户。

年产值超百亿,参与全球采购体系。

敏实不只是买楼,更是用钞能力和产业链话语权,完成了一次“买楼反攻”。

有人说这是中国制造从被采购到主宰资产的象征性一步。

事实未必如此夸张,但在如今的全球汽车产业舞台上,角色的确发生了错位。

细想一下,这笔交易的结构也很耐人寻味。

敏实并不是唯一出资方,真正主导的是美国私募巨头KKR旗下子公司,但敏实是主要出资方。

这意味着资金流和利益分配,早已不只是中日故事,更是全球资本的合纵连横。

日产卖楼,敏实买楼,其实是国际产业链在新能源浪潮、供应链变局下的一次资产重新分配。

日产卖楼筹资金,中国资本参与,汽车业新变化-有驾

你很难说谁是赢家——卖掉楼的日产,暂时缓解了现金流压力,但也失去了部分自主;买下楼的敏实,或许只是拥有了一个新的资产符号,真正的权力还在市场和技术的博弈中。

如果把这件事拆成几个层面,黑色幽默随处可见。

比如,日产的“售后回租”操作,用HR术语说叫“体面离职”,但现实是“被迫上班还得交房租”;又比如,敏实买楼的风光背后,或许也在暗自发愁:楼是资产,车市的未来却谁也说不准。

在这个剧本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各自的烦恼。

做汽车行业分析师,有时候就像站在高速公路边拦车,车速太快,连看清车标都困难,更别说判断谁能跑到终点。

从专业角度看,日产的危机不是孤例,而是整个日系车企在全球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下的集体阵痛。

三菱基本退出中国市场,本田、丰田也在中国压力山大;而中国品牌——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正凭借政策、技术和市场规模优势,快速蚕食份额。

日产靠北美市场勉强维持,没有中国供应链的加持,未来只会更难。

设立进出口公司,更多是一种自救尝试,希望中国的研发和供应链能够反哺全球业务。

但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变量极多——政策、贸易壁垒、消费习惯,每一个都能决定成败。

换个角度,敏实买楼不只是一次地产投资,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向上突破”的信号。

日产卖楼筹资金,中国资本参与,汽车业新变化-有驾

过去中国企业只能做外包、被采购,如今有资本、有技术,开始掌控产业链关键节点。

这种变化,不是一天完成的,但每一笔交易,每一次资产易主,都是产业权力转移的一部分。

有人喜欢用“民族自豪感”来解读,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看成市场规律使然:谁能做得更便宜、更快、更智能,谁就能在桌上分蛋糕。

说到底,这场交易像极了一场大型的职场故事会。

日产像是资深老员工,在新技术冲击下被迫“卖房续命”,虽然有点丧,但依然死撑着体面;敏实和KKR像是新晋合伙人,趁机买下关键资源,试图抢占新风口。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自救,但没人敢说自己一定能活到最后一章。

作为旁观者,冷静分析后其实很难做出绝对判断。

技术更迭太快,市场变化太猛。

日产如果能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或许还有翻身的机会;敏实如果把楼买得物有所值,或许能成为全球供应链新巨头。

但也可能两家都只是下一波更大变局中的一枚棋子,被更宏大的浪潮席卷。

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给所有还在关注这个行业的人:在全球产业权力不断转移、技术和资本频繁联姻的时代里,什么才是真正的“稳健”——资产、技术、还是适应变化的能力?

如果你是日产高管,或敏实投资人,你会怎么下注?

毕竟,楼可以卖回租,车可以逆向出口,但时间是不可逆的。

你,准备好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