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聊聊这个电池动能回收的事儿。前两天老张跟我说,他新买的XX牌纯电SUV反映一个事儿,说是启动动能回收太频繁,电池感觉有点热,心里忐忑。老张是个技术宅,自己琢磨着这逻辑说得挺有道理:每次动能回收,功率都不小,听说有车能蹭蹭蹭蹭回收到100千瓦,得多伤电池啊?这次事儿挺有意思,我心里起了点疑问,想跟你们聊聊。
先说结论,不用太纠结20千瓦以上动能回收伤电池这话,太绝对。但问题根源不太简单。动能回收确实有个功率范围,一般市面上跑得快的车,动能回收常见范围大概是5到30千瓦,偶尔有爆发到50甚至上百千瓦的车型,也没人能忽视。100千瓦回收?那多半是宣传数字或者极端工况了,别太当真。像咱们生活中想象,一脚刹车相当于给电池快充(赞同这一比喻挺通俗),但实际充电方式和电池包内部结构都不同,你想象的快充电流和热量积累,跟动能回收时电池接收能量的瞬间脉冲不是完全一样的。
老实说,动能回收对电池的影响,除了功率,还和充放电速率、温度管理、SOC(电池剩余电量)有关。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找到一份我之前整理的数据,典型220V电压下,动能回收峰值功率多在15-35千瓦。而这期间电池温度变化跟慢充差不多,热累积其实不大。可为什么网上那么多人说动能回收伤电池?一部分是因为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往往被混淆,很多车友把那几个超短时的峰值误以为长时间作用。其实电池设计上留了不少缓冲,针对峰值脉冲也做了安全冗余。
说会伤电池还有个误区是频繁掉电又充电,老李修理店的小孙曾经跟我讲,他遇到一台用车特别纠结的车主,天天开车啃刹车,动能回收开关一直开着。他说,这种主观使用惯更容易导致电池包里某些单体组SOC波动大,久了就会有些单体老化快。这点我挺信的。换句话说,动能回收太频繁没错,可能加速老化,但只是这老化没必然变成短路或火灾那么夸张,毕竟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也在看着呢。况且,现在的电池比几年前耐用多了。
说到这里,我得收个比较前面那话的尾巴:开头我说没那么绝对,就是因为动能回收功率到底多少,关键还是看车企研发怎么调节的。我们电池包不是冷冰冰的充电池,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多个单体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这些,厂家会调节功率曲线,限制单体电芯压力,不至于每次回收都是快充水平。这相当于我们做菜,不是一味猛火就好,得有大厨控制火候和时间,才能炖出好菜。
实际操作我们也能感受到差别。我身边做销售的阿飞说过,买某品牌AEB中大型轿车的客户,动能回收特别柔和,踩刹车那叫一个舒服不带干涩,刹车踏板反馈也自然,抬脚滑行感觉下来挺顺。反观竞品B,动能回收开了之后刹车踏板硬度变化明显,很多客户反映用起来生硬,频繁启动回收感觉有点心累。回收强弱影响的不光是电池,也关系到驾驶感受。这种实操差别可不能光拿数字忽悠人。
对新用户来说,真的不必盯着动能回收功率数字做功课,倒不如关注车辆综合调校和续航表现。比如我一个朋友,开车惯比较激进,家里那台电动车动能回收设定在高档,实际电池表现超过两年一点问题都没出现。相反,有人那台电池一直放着电池SOC长期高电量待机,反而老化快得多——其实这更伤电池。
跑题了,我有点好奇,你们平时开电动车时,动能回收会留意调节吗?调整到最低还是最高?感觉会影响续航或者驾驶体验吗?我反正是一三档轮着调试,没那么挑剔,开着舒服最重要。
至于研发这部分,我总喜欢用厨房打饭的比喻。想象电池是一个大锅饭,快充就是往锅里猛倒热水,动能回收像用汤勺捞菜时往锅里倒点儿热汤,倒得多火候重,锅底就容易糊——但现在大多数厂家都有电饭煲模式,锅底有厚厚的防糊层(BMS、热管理),所以饭锅多用推拉方法保养饭,才不至于糊锅。供应链这头更复杂,有的电池材料稳定性本身不高,哪怕动能回收没那么激烈,也容易导致衰老。说白了,动能回收是不是罪魁祸首,得综合把控底层化学和工艺。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没提一个细节:最近发现某品牌新款电动车的回收功率输出曲线设计比较特殊,非线性曲线设计让回收功率变得很柔和,且感知上像内燃机拖档那样自然而且不突兀。我查了下数据,动能回收负载功率在20千瓦以下占了近80%时间。是不是技术层面上已经开始拉开差距了?这小细节我自己挺感兴趣。
咱们还是得回到动能回收真的伤电池吗这个问题。按理说,电池设计都趋向高安全级别,任何大功率快充或者动能回收频繁触发都会考虑到寿命和安全权衡。电池结构损伤、结晶、击穿隔膜这种问题多是极端工况或者质量不佳的产品才有可能遭遇的。平时正常使用,适当动能回收对延长续航有帮助,关键还得看厂家怎么做这套饭菜和火候。
一个微信朋友之前发我一句话挺妙:电动车电池不是毛巾,别老折腾才够耐用。但到底多少频繁才算老折腾?多久该给电池放个长假?我甚至在想,动能回收开关要不要设计成更智能,自动根据电池状态调节输出功率。毕竟开关手动选择总显得有点麻烦。你们觉得呢?在实际城市开车环境里,动能回收到底能不能做到又保护电池又提升续航的双赢,还是要看每个品牌到底有多用心。
这件事,真没法用一句伤或不伤就说完。咱们更该关注的,是这乳白的电池背后,工程师们到底在拼啥,供应链哪些环节如何决定了你脚下这电池吃坏也抗得起的程度。你有没有注意过,电池包边角的散热片材质和设计细节?有时候小地方比大数字更能体现技术含量。聊着聊着,我倒挺想知道,你们开过的车,哪个动能回收用起来最舒服?有没有感觉哪个品牌是真把电池当宝贝,还是真把动能回收当噱头?这就够唠一下午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