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销量同比暴涨91%,市场份额突破5.4%,创历史新高。5月单月销量达60,215辆,同比增长85%,而同期欧洲整体车市仅微增1.3%。
比亚迪、奇瑞、名爵成为主力:比亚迪销量激增388%至13,580辆;奇瑞暴增900%至7,963辆;名爵稳居榜首,销量26,855辆。
德国消费者对中国高端车型接受度显著提升。全德汽车俱乐部调研显示,60%的高端车消费者愿购买中国品牌,83%的德国人认可其性价比优势,55%青睐创新技术。
典型案例包括,德国敦豪集团批量采购上汽EV30纯电物流车,续航超400公里、-30℃至50℃环境稳定运行,支撑其2030年新能源物流车占比66%的目标。
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持续抢占份额: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7.02万辆,同比增长39.1%。
欧盟加征关税后,插电混动车型成突围关键,5月欧洲插混车销量同比增46%,中国品牌贡献13,040辆,混动车销量9,560辆。
比亚迪ATTO3等车型在德国售价比国内高81%-174%,仍供不应求,利润空间抵消关税压力。
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打破“燃油车无法智能化”魔咒。一汽奥迪Q6Le-tron(纯电)与A5L(燃油)搭载该系统,实现全球首个跨动力形式“油电同智”:
硬件突破,定制曲面双激光雷达嵌入保险杠,恒温自清洁系统应对复杂环境;性能碾压,高速领航辅助支持1,000公里无干预,泊车成功率99%,120米循迹倒车。
欧洲传统车企智能研发投入仅12%,中国车企达30%,技术代差持续扩大。中国车企加速分散风险:
区域重心转移,亚洲成第一大出口市场,拉美增速21.6%,欧洲受关税影响下降16.4%;新兴市场爆发,印尼、哈萨克斯坦、阿联酋需求激增。
中汽中心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6万辆的峰值后,海外生产将成主流。典型案例,比亚迪在印尼车展发布海鸥车型,完善东南亚产品矩阵;奇瑞依托俄罗斯、巴西工厂规避贸易壁垒。
大众、雷诺加速开发平价电动车型,但成本控制力不足:中国车自研部件占比超60%,欧洲品牌依赖外包导致溢价。
欧洲4S店面临生存危机,中国车90%日常操作可自主完成,传统保养业务预计萎缩40%。
德国年轻群体成中国车主力客群,30-39岁人群中74%愿购买,18-29岁达72%。英国网友自发组织代购,因本土宝马X7等豪车连自动泊车都需额外付费选装。
欧洲媒体评价转变,从BBC13年前断言中国车“缺少自主技术,没有希望”,到2025年承认其“性能优良、做工精良、配置齐全”。
技术标准主导权易位,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累计辅助驾驶40.5亿公里,泊车2.6亿次,月均使用里程699公里,奥迪、奔驰等品牌被迫接入中国技术生态。
欧洲街头的中国车从“廉价替代品”蜕变为“技术标杆”,背后是电动化产业链优势与智能化研发投入的碾压性胜利。
当德国工程师为中国车的自动泊车沉默,当年轻人为省20万放弃BBA,百年汽车工业的权力图谱正在智能时代彻底重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