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汽车的一番话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起因是360公司的创始人周鸿祎公开表示,未来的汽车市场可能不再有燃油车的一席之地,它最终会像当年的诺基亚手机一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话一出,立刻点燃了公众的讨论热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在网络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对发动机轰鸣声和机械感有着深厚情结的老司机们,觉得这种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认为电动车缺乏驾驶的“灵魂”。
而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则认为这正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智能手机淘汰功能机一样,不可阻挡。
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变化。
我们不妨放下争吵,静下心来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世界。
在你居住的小区停车场里,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比一两年前多了很多?
在你常去的加油站旁边,是不是也悄然立起了几根崭新的充电桩?
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在告诉我们,一场深刻的出行方式变革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
燃油车是否真的会走向终结,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情怀”问题,而是一个由市场、技术、政策和消费者习惯共同决定的复杂命题。
首先,让我们看看市场给出的最直接的答案。
任何商品的命运,最终都要由销量说了算。
从近两年的汽车销售数据来看,燃油车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就在2024年的4月份,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诞生了:中国市场当月售出的新车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突破了50%。
这意味着,那个月里,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多是电动车或者插电混动车。
在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由于限行限购政策的倾斜,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无数普通家庭在购车时做出的真实选择。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的燃油车,转而投向电动车的怀抱?
一个最朴素也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经济账。
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买车之后的用车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们来简单算一下,一辆普通的家用燃油车,按照目前的油价,每个月通勤加上周末出行的油费,少说也要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
而如果换成一辆纯电动汽车,并且家里可以安装充电桩,利用夜间的低谷电价充电,那么一个月的电费可能连一百块钱都不到。
日积月累,一年下来就能省下近万元,十年下来,节省的油费几乎可以再买一辆小轿车了。
在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面前,所谓的“发动机声浪”就显得有些昂贵和遥远了。
消费者的选择直接冲击着汽车制造商。
一些技术更新缓慢、产品力不足的品牌,在这场浪潮中首当其冲地被淘汰出局。
即便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国际汽车巨头,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近年来,我们频繁听到日产、通用、福特等老牌车企宣布全球性裁员、关闭燃油车工厂、并投入数百亿美元巨资转型电动化的新闻。
这并非它们主动求变,而是在市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因为它们清楚地看到,如果不在新的赛道上奋力一搏,那么等待它们的,可能就是和诺基亚一样的命运。
当然,除了经济因素,用车体验的巨大差异也是推动变革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汽车不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它更应该是一个智能、互联的“移动空间”。
他们希望汽车能像手机一样,通过在线升级(OTA)就能获得新的功能和体验;他们希望导航系统能实时更新路况,并且能用语音轻松控制;他们希望在堵车时,车辆能自动跟车,解放自己的双脚。
而这些,恰恰是电动汽车与生俱来的优势。
相比之下,大部分燃油车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功能机时代,操作卡顿、功能单一,与当今的数字化生活格格不入。
这种体验上的代差,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在做选择时,毫不犹豫地将燃油车排除在外。
如果说市场的选择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那么国家层面的战略引导,则是这场变革自上而下的强大牵引。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我们国家而言,绝不仅仅是环保或者产业升级那么简单,它背后关联着国家能源安全和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宏大布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每年有超过70%的石油需要依赖进口。
这种高度的对外依存,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命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国际油价的任何波动都会直接传导到国内,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
发展电动汽车,本质上就是一场能源革命。
我们国家的电力来源非常多样化,有丰富的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这些能源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将路上跑的汽车从“烧油”变成“用电”,就等于为国家的能源安全上了一道重要的保险。
与此同时,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一直被西方和日本的汽车强国所垄断,我们长期处于追赶者的位置。
而在新能源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中国凭借着前瞻性的布局和巨大的市场优势,第一次和全球巨头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实现了领先。
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不仅意味着我们摆脱了被“卡脖子”的困境,更意味着我们正在创造一个由中国企业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的全新产业生态,这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工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当然,说燃油车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意味着它明天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变革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一些特定领域和场景下,燃油车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其作用。
比如,对于需要长途奔袭的重型卡车,目前纯电动方案在续航和补能效率上还难以完全满足需求。
在东北、内蒙古等冬季极度严寒的地区,电动车电池的低温性能衰减问题也还需要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来解决。
此外,目前国内还有超过三亿辆的燃油车保有量,这些车辆的自然淘汰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未来的燃油车,很可能会像今天的马车一样,从主流交通工具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服务于特定需求、或者满足少数人情怀与爱好的小众产品。
它或许会出现在赛道上、出现在老爷车爱好者的聚会里,但想要在日常通勤的滚滚车流中继续扮演主角,恐怕真的很难了。
技术的洪流滚滚向前,它从不因人的意志而停歇,我们每个人,既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