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大家聊起天来,汽车绝对是个热门话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得那叫一个快。
我们都知道,造一辆车出来可不简单,成千上万个零件,缺一个都不行。
那这些零件都从哪儿来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那些工业大城市,比如上海、广州、长春这些地方。
但今天我们要说个有点让人意外的事儿,在安徽芜湖市下面,有一个叫许镇的小镇,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现在竟然也搞起了红红火火的汽车产业,而且还做得有声有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小镇,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汽车行业里分到一杯羹呢?
这背后的门道,咱们得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看整个安徽省的大环境。
现在的安徽,可不是以前大家印象里只有黄山和徽商的那个安徽了。
就在今年上半年,安徽办了件大事,全省的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一下子冲到了全国第一名。
半年时间就造了将近150万辆车,其中新能源车就超过了73万辆。
这个数字一出来,就说明安徽在汽车这盘大棋上,已经下成了主角。
而这盘棋的“棋眼”,或者说龙头,就在芜湖市。
芜湖手里有一张王牌,就是咱们都很熟悉的奇瑞汽车。
奇瑞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自己功夫了得,还特别讲义气,愿意带着身边的一帮兄弟们一起发展。
它这个“链主”企业一发力,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上下游那些做零部件的企业都给吸引过来了。
整个产业链就像一串葡萄,奇瑞是最大的那颗,周围挂着一大串小葡萄,大家一起成长。
看明白了省里和市里的大背景,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许镇这个小地方。
它的第一个优势,说起来特别实在,就是地理位置好。
在南陵县所有的乡镇里,许镇是离芜湖市区最近的。
这个好处有多大呢?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家开个小卖部,正好开在了一个超大型社区的门口,人来人往,生意能不好吗?
许镇就占了这么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宜。
其实早在2005年那会儿,南陵县的经济开发区刚开始运营,许镇就已经有零星几家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了,只不过那时候还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但就是这些早期的星星之火,为后来的燎原之势埋下了伏笔。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底。
南陵县的领导们看准了时机,觉得不能再这么零敲碎打了,得集中力量办大事。
他们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当作全县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
说干就干,一个专门的园区——龙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就规划建立起来了。
这下就不一样了,以前是企业自己找过来,现在是政府主动出击,有计划、有目标地去招商。
他们不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开始“点菜”。
为了让奇瑞这样的整车厂能在自家门口配齐所有零件,南lhs开始瞄准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领域,比如模具、电机这些关键部件,到全国各地去“挖”有实力的企业过来落户。
你可能会问,人家企业凭什么要来你这个小镇呢?
安徽领创汽车车身科技有限公司的刘总一句话就说透了其中的奥秘。
他说,他们现在最大的客户就是奇瑞,而且他们不仅仅是一级供应商,还是框架供应商,签一次合同,三年之内价格都不用再谈。
这话听着简单,里面的含金量可太足了。
“一级供应商”就意味着你是直接给奇瑞供货的,是“嫡系部队”,不是外围的“游击队”,地位稳固。
“框架供应商”就更厉害了,相当于拿到了奇瑞给的“长期饭票”,三年订单稳定,价格稳定,企业就可以踏踏实实地安排生产、搞技术研发,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担心下个月的订单在哪里。
这种安全感和确定性,对任何一家制造业企业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家叫振陵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刚来南陵的时候年产值是2300万,搭上汽车产业发展的快车,第二年就做到了3400万,去年更是直接冲到了8400万,这增长速度,简直就像坐了火箭。
当然,光有政策和订单还不够,路不通,什么都白搭。
产业发展,物流是命脉。
这里就不得不提G205国道的改造工程了。
刚才提到的那位刘总,说起这个就特别兴奋。
他说2021年刚来的时候,这边的路还不太好走,从厂里开车到芜湖市区的主机厂,得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
现在G205国道修好了,路况好了,一个小时就到了。
这缩短的一个小时,可不仅仅是省了点油钱和司机的时间。
它形成了一个宝贵的“一小时配送圈”。
这意味着,许镇的零件工厂,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把产品送到芜湖市区的汽车总装线上。
这种快速响应能力,在今天这个讲究效率的制造业里,就是核心竞争力。
主机厂那边生产线上一旦有需要,这边马上就能送过去,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都大大提高了。
如今的南陵县,已经聚集了92家汽车相关的企业,从改装车,到各种零部件,再到卖车修车的后市场服务,形成了一个小而全的产业生态圈。
说了这么多产业和经济,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身上。
产业发展得再好,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许镇的工厂里,我们能看到最真实的变化。
有个叫陈林枝的大姐,十几年前,她和很多同乡一样,背井离乡去广东深圳的电子厂打工。
后来听说家乡这边汽车产业发展起来了,需要大量工人,她就回来了。
她说,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工资很稳定,最重要的是能守着家,照顾老人孩子。
而且,家里的地流转给园区建厂房了,每年还能拿到一笔固定的租金收入。
她脸上那种踏实又满足的笑容,比任何华丽的数字都更能说明问题。
一个产业的兴起,就这样盘活了一方经济,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利润,也给当地人创造了就业岗位,让那些在外漂泊的人有了回家的理由和底气。
这背后,是一个普通小镇抓住机遇,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而这个关于汽车、小镇和人的故事,还在精彩地继续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