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能源汽车单踏板模式引发的安全隐患,国家近日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5),从功能设计、技术标配、操作提示等维度出台新规,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道路安全。该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工信部主导制定。
核心规定明确三方面要求:
其一,禁止默认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完全制动,刹停操作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避免驾驶员误操作风险;
其二,当动能回收系统减速度超过1.3米/秒²时,车辆需自动点亮制动灯,警示后方车辆;
其三,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必须安装ABS系统,相关要求将于2026年1月1日生效。
实施分两阶段推进:2026年1月1日,ABS强制安装、动能回收警示等主体条款先行生效;2027年1月1日,单踏板模式的具体限制条款正式实施,已获批车型需在该日期前完成合规调整。
单踏板模式调整方向:功能未被禁止,但需从“默认”改为“可选项”——驾驶员需手动启用,且每次重启车辆后自动恢复默认非单踏板状态;
启用时,车辆需通过仪表盘图标等持续可见信号提醒当前状态;默认工作状态下,动能回收减速度不得超过3m/s²,避免过度依赖松踏板减速。
政策背景源于安全隐患:多起事故显示,单踏板模式易导致驾驶员混淆踏板功能(如误将油门当刹车),部分车型(如沃尔沃、极星)曾因制动失效风险被召回,长期使用还会弱化传统制动踏板的操作本能,增加紧急场景下的失误概率。
新规通过限制默认使用、强化状态提示及制动信号规范,在保留单踏板技术优势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体现了对驾驶员习惯与道路安全的平衡考量。
车企需在缓冲期内完成系统调整,并加强用户教育,确保功能合规与操作安全。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
全部评论 (0)